从本科到直博
她循着热爱与执着步步前行
终于在今年圆梦
斩获IEEE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
研究生最高荣誉之一
IEEE光子学会研究生奖学金
成为全球年度获此殊荣的十人之一
她的故事里,有热爱,有坚持
追光路上,新的征途刚刚启程
她就是
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2020级直博生 刘晓敏
刘晓敏,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诸葛群碧教授。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为信息工程专业人工智能班第一批毕业生。博士期间三次获评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研究方向为智能光网络建模与管控,入围光通信顶会OFC最佳学生论文Finalist,获亚洲光通信最大会议ACP最佳学生论文奖,3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特邀报告,并为美国光学学会重要会议APC年度唯一的学生特邀嘉宾。获评美国光学学会康宁女性学者(全球年度仅三人,中国大陆首位获奖者,年度亚太唯一)、SPIE光学与光子学教育奖学金,多次担任JLT/JOCN等期刊审稿人。研究成果应用于华为、腾讯系统。赴米兰理工大学,师从IEEE Fellow Prof. Tornatore联合培养。
| 一次算法复现,点燃探索热情
本科阶段,刘晓敏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工程专业AI特色班的第一批学生。她与科研的缘分,始于 “储英计划”。大二暑假,刘晓敏加入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诸葛群碧老师的课题组,开启了科研初体验。
AI班本科毕业合照(一排左四为刘晓敏)
当时,诸葛老师交给她一个小任务:复现经典的光纤信道建模算法。通过不断努力,她成功完成复现,且她复现的算法应用于课题组的论文和合作项目中。那次的“小试牛刀”不仅让她深刻理解了光通信的物理效应,更让她尝到了科研的成就感——“当自己的工作能真正解决问题时,那种激励是无可替代的”。
正是这次经历,让刘晓敏在毕业设计期间更加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本科到直博,她一步步走进光通信的世界,开启了更深入的探索。
热爱的力量,让光学会思考
进入博士阶段后,刘晓敏进一步深入其科研方向。结合其在光通信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能,构建面向未来算力光网络的智能调控。
“我非常喜欢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既能将前沿的智能技术与通信行业进行结合,也能基于光通信系统完善严谨的理论知识开展研究。同时,光通信相关的研究也需要进行实验,在实验室中搭建、使用实验器材,让我也对光通信实际场景有了明确的认识。”
刘晓敏(左一)与实验室同学共同搭建实验平台
刘晓敏与实验室同门协同,完成搭建了上海至杭州的中国首个高校主导的跨城智能光通信研究与示范平台。
| 在 “找问题” 与 “破难题” 中稳步前行
“我的论文发表节奏比较均匀,秘诀其实是‘早起步、多积累’”。 刘晓敏从本科就开始接触科研,漫长的经验积累让她对研究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但科研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她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寻找下一个idea”。“没有捷径,只能多学、多想、多交流”,她坚持阅读前沿论文,从实际需求中捕捉灵感。
在经历一些拒稿后,刘晓敏更深刻地领悟到 “选对问题” 的重要性:“以前总想着把指标提得更高,却忽略了问题本身是否关键。后来发现,哪怕方法不复杂,只要能解决行业痛点,就是有价值的工作。”这种“从重要性出发”的思维,让她的研究逐渐聚焦核心领域,成果也接连登上顶级会议和期刊。
| “扶着走”→“放手闯”的助力支持
“我的博士生涯能稳步推进,离不开导师诸葛群碧老师的精准指导”,刘晓敏十分感激导师在不同时期的支持。本科阶段,诸葛老师的指导细致到 “逐行看代码”。在后期当她的科研经验逐渐丰富,诸葛老师给了她更多探索的自由度,并在硬件资源上大力支持其研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引导方式——从‘扶着走’到‘放手闯’,这种信任让我敢去尝试更具挑战性的方向。”
本科毕业刘晓敏(一排右二)与导师诸葛群碧(一排左三)和课题组成员合照
诸葛老师常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句话也常常激励着刘晓敏,在她看来,科研工作中一定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失败,但是持续的前进最终都会到达终点。“当投入足够,并保持不屈不挠,最终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个答案来的早一点,也许来的晚一点,但是在长时间线回看,都是会有回报的。”
带着 “硬核成果” 站上全球舞台
刘晓敏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在参与学术交流过程中,她感受到一位博士生或者学者最佳的名牌就是自己的工作。她表示,带着扎实的成果交流,才能真正引发共鸣。多次的交流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也更让她明白:科研是无国界的,好的工作会被全球同行看见。
如今,刘晓敏正赴米兰理工大学IEEE Fellow Massimo Tornatore课题组访问。这段经历为她打开了全新的学术视野,更让她在跨文化合作中汲取到新的灵感。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本科到直博
她循着热爱与执着步步前行
终于在今年圆梦
斩获IEEE光学和光电子学领域
研究生最高荣誉之一
IEEE光子学会研究生奖学金
成为全球年度获此殊荣的十人之一
她的故事里,有热爱,有坚持
追光路上,新的征途刚刚启程
她就是
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
2020级直博生 刘晓敏
刘晓敏,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师从诸葛群碧教授。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信息工程专业,为信息工程专业人工智能班第一批毕业生。博士期间三次获评博士生国家奖学金、2024年上海交通大学学术之星。研究方向为智能光网络建模与管控,入围光通信顶会OFC最佳学生论文Finalist,获亚洲光通信最大会议ACP最佳学生论文奖,3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进行特邀报告,并为美国光学学会重要会议APC年度唯一的学生特邀嘉宾。获评美国光学学会康宁女性学者(全球年度仅三人,中国大陆首位获奖者,年度亚太唯一)、SPIE光学与光子学教育奖学金,多次担任JLT/JOCN等期刊审稿人。研究成果应用于华为、腾讯系统。赴米兰理工大学,师从IEEE Fellow Prof. Tornatore联合培养。
| 一次算法复现,点燃探索热情
本科阶段,刘晓敏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专业,是信息工程专业AI特色班的第一批学生。她与科研的缘分,始于 “储英计划”。大二暑假,刘晓敏加入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诸葛群碧老师的课题组,开启了科研初体验。
AI班本科毕业合照(一排左四为刘晓敏)
当时,诸葛老师交给她一个小任务:复现经典的光纤信道建模算法。通过不断努力,她成功完成复现,且她复现的算法应用于课题组的论文和合作项目中。那次的“小试牛刀”不仅让她深刻理解了光通信的物理效应,更让她尝到了科研的成就感——“当自己的工作能真正解决问题时,那种激励是无可替代的”。
正是这次经历,让刘晓敏在毕业设计期间更加坚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从本科到直博,她一步步走进光通信的世界,开启了更深入的探索。
热爱的力量,让光学会思考
进入博士阶段后,刘晓敏进一步深入其科研方向。结合其在光通信领域与人工智能领域的技能,构建面向未来算力光网络的智能调控。
“我非常喜欢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我既能将前沿的智能技术与通信行业进行结合,也能基于光通信系统完善严谨的理论知识开展研究。同时,光通信相关的研究也需要进行实验,在实验室中搭建、使用实验器材,让我也对光通信实际场景有了明确的认识。”
刘晓敏(左一)与实验室同学共同搭建实验平台
刘晓敏与实验室同门协同,完成搭建了上海至杭州的中国首个高校主导的跨城智能光通信研究与示范平台。
| 在 “找问题” 与 “破难题” 中稳步前行
“我的论文发表节奏比较均匀,秘诀其实是‘早起步、多积累’”。 刘晓敏从本科就开始接触科研,漫长的经验积累让她对研究边界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但科研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她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寻找下一个idea”。“没有捷径,只能多学、多想、多交流”,她坚持阅读前沿论文,从实际需求中捕捉灵感。
在经历一些拒稿后,刘晓敏更深刻地领悟到 “选对问题” 的重要性:“以前总想着把指标提得更高,却忽略了问题本身是否关键。后来发现,哪怕方法不复杂,只要能解决行业痛点,就是有价值的工作。”这种“从重要性出发”的思维,让她的研究逐渐聚焦核心领域,成果也接连登上顶级会议和期刊。
| “扶着走”→“放手闯”的助力支持
“我的博士生涯能稳步推进,离不开导师诸葛群碧老师的精准指导”,刘晓敏十分感激导师在不同时期的支持。本科阶段,诸葛老师的指导细致到 “逐行看代码”。在后期当她的科研经验逐渐丰富,诸葛老师给了她更多探索的自由度,并在硬件资源上大力支持其研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引导方式——从‘扶着走’到‘放手闯’,这种信任让我敢去尝试更具挑战性的方向。”
本科毕业刘晓敏(一排右二)与导师诸葛群碧(一排左三)和课题组成员合照
诸葛老师常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这句话也常常激励着刘晓敏,在她看来,科研工作中一定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失败,但是持续的前进最终都会到达终点。“当投入足够,并保持不屈不挠,最终时间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也许这个答案来的早一点,也许来的晚一点,但是在长时间线回看,都是会有回报的。”
带着 “硬核成果” 站上全球舞台
刘晓敏曾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口头报告,在参与学术交流过程中,她感受到一位博士生或者学者最佳的名牌就是自己的工作。她表示,带着扎实的成果交流,才能真正引发共鸣。多次的交流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视野,也更让她明白:科研是无国界的,好的工作会被全球同行看见。
如今,刘晓敏正赴米兰理工大学IEEE Fellow Massimo Tornatore课题组访问。这段经历为她打开了全新的学术视野,更让她在跨文化合作中汲取到新的灵感。
来源: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