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汇总
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31日
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前身为2005年建设的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聚焦地球早期演化、生命起源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联动机制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大陆构造-环境-生命协同演化为研究主线,开展大陆起源与构造演化、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变、构造-环境-生命过程的资源能源效应研究,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和资源安全战略。为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引领作用,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基金,支持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来室开展与本实验室核心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探索。现发布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1.大陆起源与构造演化
大陆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不仅触发了地球表生环境的显著变迁,而且为早期生命的产生与繁盛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大陆的聚散和深部动力学过程驱动了浅表盆山过程,并深刻改变了浅表构造地貌,从而影响区域甚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聚焦“大陆演化及其动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1)大陆起源与前板块构造体制,(2)大陆聚散过程与大陆构造,(3)深部地质过程与浅表构造地貌。
2.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变
生命是地球的灵魂,是地球系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大陆和生命起源以来,有机生命和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塑造着宜居地球的演化。聚焦大陆演化如何影响地表气候、环境和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生命过程如何塑造地表环境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1)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2)重大地质事件的生态环境效应;(3)环境演变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3.构造-环境-生命过程的资源能源效应
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不仅详实记录了大陆构造、环境和生命演化等重要信息,所蕴藏的多种战略性资源能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聚焦“构造-环境-生命过程的资源能源效应”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1)造山带构造过程与关键元素超常富集成矿,(2)重大地质-环境-生命事件与盆地能源聚集成藏,(3)多种资源(油气、煤、铀、氦气等)同盆富集机理与规律。
二、开放课题设置与标准
1.开放课题面向科学意义重大、有创新思想或属于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以及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优先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
2.开放课题设置国内开放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国内开放课题分为重点项目、常规项目和青年项目三类,相应资助标准分别不超过20万元、10万元和8万元;国际合作课题分为重点项目和常规项目两类,相应资助标准分别不超过20万元和10万元。每项课题的执行期限一般为2年。
三、申请条件
1.开放课题面向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本实验室人员除外),优先支持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
2.申请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经验。
3.重点项目申请人须具有正高级职称,承担过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产出过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4.青年项目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90年1月1日后出生)。
5.鼓励申请者与本实验室人员开展合作。
四、申请办法
1.申请者可按照上述重点资助研究方向选立课题并填写本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申请书可直接从网上下载,也可来函/电子邮件索取。按照申请书内容完成填报,申请人及所在单位签字盖章后,将申请书纸质版一式两份寄送至实验室,同时发送Word版和签字盖章的PDF扫描版本至实验室邮箱。
2.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31日,逾期不再受理。
五、课题管理与考核
1.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评审、管理依据《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执行。
2.申请书经实验室组织专家审查评议获批后,课题列入本实验室研究计划,申请者即被聘为客座研究人员,与实验室签订开放课题计划任务书,利用课题经费来室开展研究工作。
3.开放课题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归实验室和申请者及其所在单位共同享有。每项成果均应按规定标注,即成果完成人至少第二署名单位必须标注“西北大学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Evolution and Early Lif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并注明“西北大学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Open Fund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Evolution and Early Life,Northwest University)。
4.开放课题执行期满后,申请者需在一个月内向实验室提交结题报告。实验室组织专家对结题报告进行评审验收,结题验收结果将作为课题申请者后期申请实验室资助的重要参考。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
邮编:710069
联系人:周波
电话:86-29-88303435转601(600)
传真:86-29-88303447
E-mail: cel@nwu.edu.cn
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31日
赣南师范大学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在原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于2024年重组建立。为推动自主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实验室特设立开放基金课题,用于资助与实验室研究领域相匹配、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的研究课题。现将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有关事宜发布如下:
一、申请对象与要求
1、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从事与本指南确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相关的科研人员。
2、申请课题应符合项目指南中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创新性或应用性。
二、资助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1、靶标发现与药物设计
重点研究地方性寄生虫病和某些重大疾病,解析药物靶标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2、药物绿色制备
重点研究创新药物经济绿色、精准可控的合成研究,构建多样性有机小分子实体化合物库。
3、药物筛选与作用机制
重点研究通过建立人类疾病斑马鱼模型,开展高通量药物活性筛选,研究成药性与作用机制。
4、药物给药系统研发
重点研究药物新制剂、新载体与递送。
三、程序与要求
1、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需填写《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一式三份并附电子文件。纸质文件一律由A4纸张双面打印。
2、申请书通过形式审查后,将按照“依靠专家、公平公正、择优支持”的原则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将在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公众号公示,公示无异议将报学校科研处审定批准,并发文下达。
3、每项课题的研究期限不超过2年。其中支持一般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为2万元/项,重点项目为4万元/项。
4、已申请其它课题的研究内容不得同时申报本开放基金课题。
5、每个立项课题的项目经费使用按照赣南师范大学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和本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申报时间
2025年8月1日-8月31日,纸质申报表上交到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外地可通过快递或邮寄方式,以投寄日期为准)。电子申请表发送至邮箱:chenzwang2021@163.com。
五、结题要求
1、研究期满,实验室将组织开放基金结题工作,并组织专家组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学术评价。
2、每项开放基金需要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要求如下:一般项目至少发表SCI二区论文1篇,重点项目至少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且有重点实验室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发表。以上研究成果必须与申报课题的研究方向一致。
3、署名要求
开放基金课题的成果归实验室和课题申请者所在单位共同所有。论文成果须标注“赣南师范大学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课题” [英文:Supported by the Opening Fund of Jiang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ynthetic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且论文发表单位应包括赣南师范大学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赣州,江西 341000 [英文:Jiang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ynthetic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否则,结题时将不予认可。
六、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师大南路(赣南师范大学)
Email:chenzwang2021@163.com
联系人:陈正旺 18270742586
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4日
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成立,依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育种实验室。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育种项目聚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针对新疆干旱、盐碱等逆境胁迫及主要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等)遗传改良瓶颈,开展分子设计育种关键技术攻关,为新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和生物育种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区域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为了推动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现面向区内外发布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课题面向从事作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资助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显著、属于学科发展前沿或优先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
一、本年度资助方向
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抗逆、高产、优质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2个研究方向。
1、基础理论方向主要开展农作物产量形成、品质结构、逆境响应和养分应用等方面的基因挖掘、功能分析及作用机理机制研究;
2、应用技术方向主要通过生物技术相关研究手段开展作物高产潜力鉴定、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养分高效利用和抗逆稳产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创制适应新疆极端环境的突破性种质资源。
二、申请原则
1、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区内外科研人员,均可向实验室提出课题申请;
2、研究课题须属于以上研究方向;
3、开放课题资助经费一般为5-8万元,研究周期一般为1年;
4、开放课题资金为财政资金,当年全部到位,且当年12月底必须全部支出报销完。
三、申请要求
1、申请者认真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需提供电子版申请书1份和个人承诺书扫描件1份,于2025年8月4日前发至指定邮箱。同时提交与电子版一致的纸质版申请书3份。
2、申请书由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从中选取优秀的课题进行资助。对获准资助的项目申请者应根据评审意见填写课题计划任务书,由实验室主任审核后方可正式列为本实验室开放课题。
3、在本实验室工作的开放课题主持人与参加人员需遵守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并按管理要求向实验室汇报课题研究进展。
4、课题考核指标是至少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或SCI论文一篇,必须第一标注“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xjnkywdzc-2025002-07)资助“。
5、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由本实验室、开放课题主持人与参加人员所在单位共享。在本实验室完成的或开放课题资助的论文和成果(包括部分工作在实验室完成或部分得到开放课题资助的论文或成果),应该有实验室固定人员为共同完成人,并署有实验室名称为完成单位之一。
6、课题结束时,课题申请者应提交课题总结报告1份,需完成课题考核指标。
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开放课题申请联系人:李娟13565813223
电子邮箱:lijuan1989xaas@163.com
邮寄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新疆农业科学院
邮编:830091
电话:0991-4524356
(邮寄时,请在信封上注明“开放课题申请”字样)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31日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由原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化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实质性重组而成,2024年底获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实验室始终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开展机器人学基础前沿研究为己任,致力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重大科学工程提供所需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实验室将联合各科研机构,构建以本实验室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信息共享与协同研究,推动我国先进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现正式发布《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一、资助方向
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围绕以下七个方向进行资助:
方向一、微纳米机器人前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类生命制造技术、靶向递药技术、纳米机器人精准导航技术、微纳米尺度精确可控制造技术、集群协同技术、微纳米尺度量测分析表征技术等。
方向二、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系统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感知、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灵巧高精度操作控制、视觉语言大模型、具身智能导航、复杂任务自主决策等。
方向三、智能医疗机器人系统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多机器人协同系统研究、力触觉反馈控制技术、柔性控制技术、脑机接口融合技术、康复辅助技术、人机协同控制、信号量化评估方法、生机电融合技术等。
方向四、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煤矿机器人关键技术、液压机器人关键技术、高海拔无人科考、极端环境适应性技术、自主决策系统、多集群协同感知技术、智能自主决策等。
方向五、面向海洋探索的智能自主机器人系统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海洋运动控制研究、海洋机器人智能化设计与应用、海洋机械手驱动控制方法研究、多模型控制自主作业研究、海洋场景自主感知技术、海洋安全控制研究等。
方向六、空天智造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空间环境感知研究、非结构下环境灵巧操控技术、航天航空协同装配控制、视触觉反馈技术、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在轨制造技术等。
方向七、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安全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安全威胁监测技术、工业互联网主动安全控制、工业互联网安全运维与故障诊断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漏洞挖掘等。
二、申请条件
1、申请人必须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外的科研人员;
2、申请人需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
3、申请人应具有独立或牵头完成课题既定成果的能力;
4、承担本实验室在研开放课题的科研人员不得重复申报;
5、鼓励优秀青年学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申请;
6、申请人需联合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合作申报,以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和持续性,鼓励高校、企业及国际团队跨单位合作。
三、资助说明
1、资助额度: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金额5-10万元。
2、研究周期:2025年9月1日-2027年8月31日。
四、成果管理
课题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须标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课题(课题编号:########)。英文为:Supported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No:########);同时在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的位置上标注实验室名称(不限完成单位排序)。本实验室全称为:“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英文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
五、经费管理
开放课题经费严格按《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执行,主要用于设备费、业务费和劳务费。
六、结题要求
与实验室合作发表SCI论文1-2篇,并标注由本课题资助;对实验室开放研究成果相关程序接口及数据集;完成结题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提交成果清单。
七、受理方式
请各位申请人于2025年8月10日前提交开放课题申请PPT(带录音)和开放课题申请书。
开放课题PPT和申请书要包含1)和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互补性;2)对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促进性;3)考核指标里要明确发表高水平论文情况;4)PPT时间不超过8分钟;5)申请书电子版请提交个人签名并由院系加盖公章的扫描件。
PPT和申请书电子版发送至:zhangchan@sia.cn。纸版申请书(签字盖章件)一份请邮寄至:辽宁省沈阳市南塔街114号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张老师收,联系方式:024-23970130。
八、其他
1、申请材料需真实有效,如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取消资格并通报;
2、本指南最终解释权归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所有。
“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截止日期:8月31日
“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南宁师范大学建设,共建单位为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城市发展资源信息有限公司,于2024年11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复同意建立。工程研究中心聚焦自然资源“一张图”技术、自然资源数据智能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及中国—东盟社会经济发展智能决策的技术与示范应用等研究方向,以人工智能赋能为核心驱动力,开展创新性研究。为充分发挥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平台资源,进一步促进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特设置开放课题,支持与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紧扣自治区重点工作要求鼓励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重点支持方向
(一)“空-天-地-海”自然资源“一张图”技术
包括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智能识别、农作物分类高精度识别、生态产品多维度多尺度数据库建设、实景三维智能化生成及轻量化展示等。
(二)自然资源智能体构建
构建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和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及实现等方面智能训练集、自然资源知识图谱构建、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大语言AI模型研发。
(三)面向东盟国家自然资源综合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东盟低分辨率农作物种类智能识别模型及数据库研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及东盟十国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然资源数据智能训练集构建。
(四)AI+自然资源科普项目
围绕“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慧监测科普基地建设、广西中小学AI+自然资源科普研学路线设计、广西自然资源科普场馆共建联建合作,完成AI+自然资源科普项目策划。
二、申报条件
(一)A、B类项目,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获得博士学位,具有与申请内容有关的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C类项目,承担单位应该有策划科普项目经验。
(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须为独立法人单位,具备独立的科研管理能力,能为负责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三)开展合作研究。鼓励负责人与工程中心团队提出课题申请,工程中心团队负责成果的沉淀与集成。
(四)在研课题负责人在课题验收通过后方可再次申请。
(五)验收未通过的课题负责人两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三、有关要求
(一)A类课题经费不超过2万元,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A类课题验收成果包括受理发明专利1个或发表1篇以工程研究中心为第一署名单位或2篇以工程研究中心为通讯作者第一署名单位的“三高”论文,联合培养研究生1名等。
(二)B类课题经费不超过1万元,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B类课题验收成果包括2个软件著作或发表1篇以中心为第一署名单位或2篇以工程研究中心为通讯作者第一署名单位的“三高”论文,联合培养研究生1名等。
(三)C类,资助额度为0.5万元。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每项开放研究基金资助课题至少完成AI+自然资源科普项目策划1项、项目实施方案1份和项目总结1份,并以工程研究中心为第一单位冠名。
(四)研究课题应源于广西自然资源相关重大任务、重大工程、试点项目和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储备需要,研究成果能在广西自然资源相关的业务场景中落地应用,或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其他省市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五)课题经费需按纵向项目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原则上不列支通用软件和设备费。课题经费管理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桂财教〔2021〕170号)。课题经费在工程研究中心年度预算基础上,根据任务书要求和明细列支。课题全部经费可外拨至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六)工程研究中心资助的开放课题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原则上归工程研究中心所有,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具有署名权。
(七)根据《“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管理办法》(附件1)规定,课题研究成果必须为本课题研究内容产出的成果,必须署名工程研究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或者工程研究中心固定人员为第一完成人,论文、著作和发明专利等须标注受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中文署名字样为“‘卫星+’空间 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名称,英文署名字样为“‘Satellite +’Space AI Natural Resources Intelligent Governance Guangxi Univers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标注格式为“本论文(著作)受卫星+”空间 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金资助(编号:XXX),Supported by the Open Research Fund of ‘Satellite +’Space AI Natural Resources Intelligent Governance Guangxi Univers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No.XXX)。
(八)申请人需填写《“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申请书》(附件2),注意明确研究目标、指标、内容,技术路线科学有效,经费测算真实合理,成果定量可考核(在填写申请书前,请先与黄老师、赖老师电话或邮件联系),由课题负责人签字和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加盖单位公章,于2025年8月31日前将电子版(申请书Word文件、签字盖章页的PDF文件)及1份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材料提交实验室,电子版以电子邮件收到时间为准,纸质材料以寄出邮戳时间为准。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老师、赖老师
联系电话:18249962797、15578297379
电子邮箱:gxzrzyzx@163.com
通讯地址:南宁市武鸣区新宁路508号地源楼A106。
邮编:530100
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5年度项目指南
截止日期:9月20日
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一个覆盖新能源电池全价值链,围绕电池关键材料与化学体系、电池结构设计与智能制造、电池梯次利用与材料回收等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平台。为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吸引及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储能与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本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资助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本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一、研究领域
1、电池新材料及创制策略;
2、先进电池能质转化体系;
3、电池新理论及人工智能方法;
4、电池新表征方法及机制;
5、电芯设计与系统集成;
6、电池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
7、电池梯次利用与材料回收。
二、资助研究方向
1、新型电池材料;
2、电池材料理论设计与模拟计算;
3、光电能源材料及反应机理;
4、电池材料失效机制与结构调控;
5、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
6、电池材料再生/回收利用技术;
7、高性能电解液与隔膜;
8、先进电池储能体系;
9、先进电池制造工艺;
10、电池智能制造装备;
11、电芯结构与安全设计;
12、电池系统集成与安全管理技术;
13、电池全周期多维度工况表征技术;
14、电池安全预警策略;
三、开放课题申请要求
1、本基金主要支持新能源电池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
2、申请项目应具创新性,能够促进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发展;
3、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或相应水平的研究人员可单独或与实验室研究人员联合提出申请,填写实验室开放项目申请书;
4、校外人员申报需以校内人员作为项目联络人共同申报。
5、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1-2年,资助强度一般为1-2万;
6、实验室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建议拟资助的课题和资助金额,经实验室主任会议审定结果并公布;
7、项目研究经费的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限额使用。
四、研究成果的归属
1、开放基金资助的项目所取得的论文、专利、奖项等成果,归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同所有;
2、凡实验室资助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必须署名“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汽车工业学院),Hubei Key Laboratory of Energy Storage and Power Battery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五、其它注意事项
1、本年度开放课题申请书提交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20日;
2、提交的申请书包括纸质版一式两份和电子版;
3、联系人:尚浩18086496989
电子信箱:shanghao@huat.edu.cn
附件 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书 .docx
2025年7月27日
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5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9月5日
依据《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在潮流能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平台优势和创新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本野外站的研究方向和功能定位开展创新性研究,现发布2025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一、重点资助方向
聚焦野外站的研究方向和功能定位,鼓励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性、实用性研究,支持前沿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围绕以下研究方向进行选题,题目自拟。
(一)与潮流能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潮流等海洋环境要素长期观测技术
重点支持:潮流要素长期、实时观测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二)潮流能资源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重点支持:与潮流能阵列化、规模化利用相关的资源评估新方法研究。
(三)潮流能发电装置功率特性、电能质量特性等综合测试评价技术
重点支持:针对年发电小时数、年发电量及满发小时数等关键参数,开展潮流能发电装置的综合性能与实际运行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四)其他与潮流能开发利用相关的技术
重点支持:舟山海域潮流能资源规模化利用布局可行性等相关预先研究。
二、资助形式及额度
2025年度野外站计划资助开放基金课题不超过10项,其中重点课题不超过2项。基金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一般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3万元人民币,重点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6万元人民币。
三、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基金课题申报面向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及团队,依托所在单位进行申报,不接受个人申报。
(二)申请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积累。
(三)重点课题申请人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一般课题申请人须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
(四)申请的课题方向须符合野外站的资助方向,面向潮流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并应得到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同意。
(五)同一年度内,每位申请人只能申请一项基金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两项课题。
四、课题申请与审批
(一)申请人须根据指南提供的资助方向,聚焦具体研究问题,按要求填写《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金课题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扫描后,于2025年9月5日前,将扫描后的申请书PDF版发送到野外站邮箱:zste_mnr@126.com,邮件主题:申请单位全称+研究方向序号+申请人+申请题目。逾期提交者,不予受理。
(二)按照“公平公正、择优资助”的原则,野外站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资助课题以及资助额度,同一研究方向的择优资助,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实施。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翠 王萌 贾宁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芥园西道219号增1号
电话:022-27536995/022-27536893
电子邮箱:zste_mnr@126.com
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22日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优势团队针对水动力学领域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在前期开放基金指南征集的基础上,实验室组织两轮专家评审,共挑选出6项基金指南用于支持立项。现发布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基金指南,欢迎国内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牵头申报。
01 2025年度开放基金指南
2025年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指南共6项,研究周期20个月,自2025年8月起至2027年3月。
1.水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特性及多策略协同控制方法研究(编号NKLH2025KF01)
研究目标:
针对拖曳线阵等水下细长柔性结构的流激振动问题,建立细长非均匀水下柔性体流激振动理论模型、计算方法及振动高效控制方法,分析细长非均匀柔性结构流场演化特征,掌握非均匀系统参数下细长柔性结构流激振动特性,提出水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多策略协同振动控制方法,为解决非均匀细长柔性结构的流激振动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内容:
(1)非均匀柔性结构流固耦合动力学模型及解算方法研究
(2)非均匀柔性拖曳阵结构流激振动特性及影响规律研究
(3)柔性拖曳阵结构流激振动多策略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技术指标:
(1)建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文献试验结果或已有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典型位置处振动响应的预报误差不大于20%。
(2)提出水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多策略协同控制方法,多策略协同控制后,典型位置处的振动响应降低不小于40%。
成果形式:
(1)水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计算方法及程序,1套;
(2)非均匀细长柔性结构流激振动响应特性研究报告,1篇;
(3)非均匀细长柔性结构流激振动响应控制方法及控制效果研究报告,1篇;
(4)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5)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其中SCI至少1篇);
(6)专利,1项;
(7)软件著作权,1项。
资助经费:3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指南联系人:郑工 13861805036
2.基于复合控制策略的船艉流场重构机制与节能效果研究(编号NKLH2025KF02)
研究目标:
针对船舶推进过程中艉部流场非均匀性对螺旋桨效率与系统稳定性的制约问题,依托高精度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手段,开展导流鳍-桨前射流耦合装置下艉部流场重构与推进性能响应机制研究,突破螺旋桨桨前流场优化、艉部主涡结构调控与尾涡耗散过程量化分析等关键技术,实现被动导流与主动增能协同作用对螺旋桨入流结构的优化与推进系统能效的整体提升,为绿色船舶推进系统的流动控制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试验依据。
研究内容:
(1)复合流控方式对艉流场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
(2)复合流控参数优化及节能效果研究
(3)复合流控作用效果实验验证方法研究
考核指标:
(1)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寻求最优射流耦合方案,实现螺旋桨伴流非均匀度降低≥10%,预报实船主动控制节能效果≥5%、复合节能效果≥10%;
(2)建立导流鳍-桨前射流复合流动控制试验方法,并完成典型工况下推进性能与伴流优化效果验证。
成果形式:
(1)基于复合控制策略的船艉流场重构与节能效果研究技术报告,1篇;
(2)复合流动控制节能效果验证试验报告,1篇;
(3)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4)复合流动控制装置试验原理样机,1套;
(5)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资助经费:3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孙工 13912369578
3.极地船舶冰区航行尾流场特性及推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编号NKLH2025KF03)
研究目标:
针对极地船舶船型优化和冰区航行性能预报的需求,基于已有的极地船舶层冰和碎冰冰况下冰池试验结果,开展极地船舶冰区航行尾流场特性及推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该课题旨通过探究船舶冰区航行尾流场特征,构建船桨舵-冰-水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进而开展极地船舶不同冰况下尾流场特性和推进性能数值模拟分析。通过与冰池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提高数值模拟精度达到工程应用的要求,为冰区航行船舶船型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
研究内容:
(1)层冰和碎冰区船舶冰阻力和尾流场特性数值模拟
(2)层冰和碎冰区船桨舵-冰-水相互作用数值模型构建
(3)极地船舶多工况冰区航行推进性能研究
考核指标:
(1)建立碎冰区航行船桨舵-冰-水耦合数值模型,模拟船舶自航工况,与冰池试验相比,自航点推力与扭矩误差在15%以内,推进效率误差在20%以内;
(2)建立层冰区航行船桨舵-冰-水相互作用模型,与冰池试验相比,自航点推力与扭矩误差在15%以内,推进效率误差在20%以内。
成果形式:
(1)极地船舶冰区航行尾流场特性及推进性能数值模拟仿真模块及源代码,1套;
(2)层冰和碎冰区船舶冰阻力和尾流场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报告,1篇;
(3)层冰和碎冰区船桨舵-冰-水相互作用数值模型研究报告,1篇;
(4)极地船舶多工况冰区航行推进性能研究报告,1篇;
(5)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6)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资助经费:3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寇工 18351577350
4.考虑结构响应与空化相变的螺旋桨流固声多场耦合全自主仿真算法研究(编号NKLH2025KF04)
研究目标:
针对螺旋桨多场耦合仿真中多尺度建模能力不足、计算效率低、仿真精度验证体系缺失等问题,开展流固声耦合的多尺度多场建模方法研究,构建考虑结构响应与空化相变的流固声耦合全自主仿真算法;开发流固声耦合模型的高效并行算法,构建面向工程应用特征的区域分解算法;进一步建立仿真精度定量评估方法,形成面向工程场景的误差定量评估方法。最终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螺旋桨多场耦合仿真模块,支撑我国高端船舶螺旋桨研发向精细化、快速化转型。
研究内容:
(1)考虑结构响应与空化相变的螺旋桨流固声多场耦合全自主仿真算法
(2)面向多尺度特征的大规模可扩展并行算法
(3)螺旋桨多场耦合仿真精度多维定量评估方法
考核指标:
(1)经水池或水槽模型试验考核,典型工况下,建立的流固声耦合算法水动力性能模拟误差不超过5%,500Hz-10KHz频段声压级模拟误差不超过3dB;
(2)开发的并行求解器支持亿级网格规模,千核相对于百核的并行效率不低于70%。
成果形式:
(1)螺旋桨流固声多场耦合自主仿真模块及源代码,1套;
(2)研究报告,3篇;
(3)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4)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5)大规模可扩展并行算法相关专利,1项。
资助经费:4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邱工 15961722875
5.基于CFD结合深度学习的船舶典型三维流场加速算法研究(编号NKLH2025KF05)
研究目标:
船舶附体深刻影响船舶核心性能,开展船舶附体的研究是现代高性能船舶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为船舶附体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但是附体的选型和优化设计过程中,涉及大量的高精度流场模拟,CFD方法面临着巨大的计算资源消耗和时间成本挑战,此外,即使对流场的边界或初始条件进行微小调整,整个计算过程也需要从头开始重复,这严重限制了计算效率。因此,开发新的计算方法以替代或加速方程的求解过程,或消除在相似流动条件下重复计算部分,已成为当前装备发展的迫切需求。针对高精度CFD计算对计算资源和时间高消耗的问题,以大幅提升计算效率为目标,针对典型船舶附体开展探索性研究,通过开展CFD和深度学习混合算法的研究,突破快速求解算法、迁移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船舶典型三维流场高精度、高效求解。
研究内容:
(1)基于深度学习的有效算子网格技术研究
(2)深度算子网络和迭代求解混合计算框架开发
(3)混合计算方法在三维翼型的应用及泛化分析
考核指标:
(1)建立CFD结合深度学习的加速算法,针对以三维舵为代表的典型船舶附体典型工况(Re数不低于10⁷)的绕流计算,与未使用加速算法相比,速度提升不低于20倍,水动力预报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误差不超过5%;
(2)混合算法可迁移至相似附体的不同速度和不同攻角。
成果形式:
(1)深度学习加速的CFD源代码,1套;
(2)研究报告,3篇;
(3)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份;
(4)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5)专利,1项。
资助经费:3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章工 13511658501
6.基于无人机编队的船艇行波三维形态研究(编号NKLH2025KF06)
研究目标:
当前船舶行波观测手段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单无人机观测视场受限,难以全面捕捉船艇行波全貌;固定传感器则因位置固定,动态追踪能力欠佳,无法适应船艇行波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快速演变与多维变化。另一方面,虽基于多视角成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在陆地场景应用成熟,但其算法在海洋场景下面临适应性不足的瓶颈。比如,传统特征匹配方法对波浪纹理弱、形变块的特性敏感度低,且缺乏对海面噪声(如飞沫、强反光)的鲁棒性处理能力,难以满足船舶减阻设计对毫米级波高数据的迫切需求。针对此现象,开发多架无人机协同伴飞系统,实现对真实海况下船艇行波的多视角成像与三维重建,建立表面波三维形态分析模型,为船舶水动力学研究提供高精度数据支撑。
研究内容:
(1)基于多无人机视角波浪同步成像的人工智能波浪三维重建算法研究
(2)多无人机高精度波浪协同观测系统研发
(3)基于无人机协同观测的船艇行波三维形态重构演示验证研究
考核指标:
(1)视场覆盖≥200m²,空间分辨率≤0.1m;
(2)三级海况下,与传统浮标测波技术相比,三维波浪重构有义波高相对误差≤15%,谱峰周期相对误差≤15%,主浪向误差精度误差≤±10°。
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3篇;
(2)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3)多无人机视角波浪同步成像的人工智能波浪三维重建算法源代码,1套;
(4)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5)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项。
资助经费:4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施工 13921147824
02 申报要求
1.本年度开放基金课题建议书模板、申报单位信息表等资料详见附件。
2.本年度开放基金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开发布。对单一指南条目,同一申请单位只能申报一项。申报单位的建议书需响应指南全部研究内容与技术指标要求。重点实验室将对建议书进行形式审查,若发现提交的建议书未能覆盖指南全部内容,将不予通过形审。
3.开放基金研究周期20个月,自2025年8月起至2027年3月。
4.课题负责人应为博士学历或者副高及以上职称,年龄应不大于40周岁(至2025年12月31日),已获得本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但截至2025年底尚未结题的课题负责人不得申请。
5.本次基金申请书密级均为公开级,课题负责人申报前需完成所在单位保密审查并提供证明材料。
6.需要提交的材料:
(1)纸质《课题建议书》一式2份,纸质《申报单位信息表》一式1份,纸质《保密审查证明》一式1份,均需加盖单位公章。
(2)电子版《课题建议书》word版、《申报单位信息表》word版(电子文档压缩包命名格式“单位名称-课题编号-课题名称-密级-日期”标注)刻盘一份。
(3)开放基金课题研究获得的成果由重点实验室和申请人员共同享有。鼓励课题负责人公开发表与开放基金课题相关的论文、专著,以及申请软件、专利等。课题负责人应在发表的论文、专著中明确标识受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课题负责人应在申请软件、专利前与重点实验室指南对应技术联系人协商一致。实验室中文名称为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英文名称为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Hydrodynamics。未按规定标注的成果,在基金验收中将不予接受。
(4)本次公开发布的指南条目不接受现场递交材料。拟申报课题负责人请与课题技术联系人对接,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请将材料纸质文件及电子光盘寄至联系人。受理时间截止2025年8月22日(以收到材料为准)。
6.开放基金课题由本实验室组织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申请单位,由实验室与申请者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后执行。
来源:火行整理自各实验室,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汇总
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31日
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前身为2005年建设的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聚焦地球早期演化、生命起源与重大地质事件的耦合联动机制的重大科学问题,以大陆构造-环境-生命协同演化为研究主线,开展大陆起源与构造演化、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变、构造-环境-生命过程的资源能源效应研究,服务国家科技发展和资源安全战略。为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引领作用,促进学术交流与学科交叉,实验室设立开放课题基金,支持国内外科研工作者来室开展与本实验室核心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及前沿技术探索。现发布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重点资助研究方向
1.大陆起源与构造演化
大陆的起源与演化过程不仅触发了地球表生环境的显著变迁,而且为早期生命的产生与繁盛创造了适宜的条件。大陆的聚散和深部动力学过程驱动了浅表盆山过程,并深刻改变了浅表构造地貌,从而影响区域甚至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聚焦“大陆演化及其动力学”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1)大陆起源与前板块构造体制,(2)大陆聚散过程与大陆构造,(3)深部地质过程与浅表构造地貌。
2.早期生命与环境演变
生命是地球的灵魂,是地球系统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大陆和生命起源以来,有机生命和无机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塑造着宜居地球的演化。聚焦大陆演化如何影响地表气候、环境和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生命过程如何塑造地表环境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1)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2)重大地质事件的生态环境效应;(3)环境演变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3.构造-环境-生命过程的资源能源效应
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不仅详实记录了大陆构造、环境和生命演化等重要信息,所蕴藏的多种战略性资源能源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聚焦“构造-环境-生命过程的资源能源效应”的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三方面研究:(1)造山带构造过程与关键元素超常富集成矿,(2)重大地质-环境-生命事件与盆地能源聚集成藏,(3)多种资源(油气、煤、铀、氦气等)同盆富集机理与规律。
二、开放课题设置与标准
1.开放课题面向科学意义重大、有创新思想或属于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以及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优先资助与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
2.开放课题设置国内开放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国内开放课题分为重点项目、常规项目和青年项目三类,相应资助标准分别不超过20万元、10万元和8万元;国际合作课题分为重点项目和常规项目两类,相应资助标准分别不超过20万元和10万元。每项课题的执行期限一般为2年。
三、申请条件
1.开放课题面向国内外高水平科研人员(本实验室人员除外),优先支持有一定研究基础的中青年科学工作者。
2.申请人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和经验。
3.重点项目申请人须具有正高级职称,承担过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产出过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4.青年项目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90年1月1日后出生)。
5.鼓励申请者与本实验室人员开展合作。
四、申请办法
1.申请者可按照上述重点资助研究方向选立课题并填写本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申请书可直接从网上下载,也可来函/电子邮件索取。按照申请书内容完成填报,申请人及所在单位签字盖章后,将申请书纸质版一式两份寄送至实验室,同时发送Word版和签字盖章的PDF扫描版本至实验室邮箱。
2.申报截止日期为2025年8月31日,逾期不再受理。
五、课题管理与考核
1.实验室开放课题的评审、管理依据《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管理办法》执行。
2.申请书经实验室组织专家审查评议获批后,课题列入本实验室研究计划,申请者即被聘为客座研究人员,与实验室签订开放课题计划任务书,利用课题经费来室开展研究工作。
3.开放课题基金资助的研究成果归实验室和申请者及其所在单位共同享有。每项成果均应按规定标注,即成果完成人至少第二署名单位必须标注“西北大学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Evolution and Early Lif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China);并注明“西北大学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Supported by Open Fund of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Evolution and Early Life,Northwest University)。
4.开放课题执行期满后,申请者需在一个月内向实验室提交结题报告。实验室组织专家对结题报告进行评审验收,结题验收结果将作为课题申请者后期申请实验室资助的重要参考。
六、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太白北路229号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演化与早期生命全国重点实验室
邮编:710069
联系人:周波
电话:86-29-88303435转601(600)
传真:86-29-88303447
E-mail: cel@nwu.edu.cn
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31日
赣南师范大学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在原江西省有机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于2024年重组建立。为推动自主创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实验室特设立开放基金课题,用于资助与实验室研究领域相匹配、创新性强、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的研究课题。现将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申请有关事宜发布如下:
一、申请对象与要求
1、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从事与本指南确定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相关的科研人员。
2、申请课题应符合项目指南中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创新性或应用性。
二、资助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1、靶标发现与药物设计
重点研究地方性寄生虫病和某些重大疾病,解析药物靶标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开展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
2、药物绿色制备
重点研究创新药物经济绿色、精准可控的合成研究,构建多样性有机小分子实体化合物库。
3、药物筛选与作用机制
重点研究通过建立人类疾病斑马鱼模型,开展高通量药物活性筛选,研究成药性与作用机制。
4、药物给药系统研发
重点研究药物新制剂、新载体与递送。
三、程序与要求
1、符合条件的申请者,需填写《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申请书》一式三份并附电子文件。纸质文件一律由A4纸张双面打印。
2、申请书通过形式审查后,将按照“依靠专家、公平公正、择优支持”的原则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评审通过的项目将在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公众号公示,公示无异议将报学校科研处审定批准,并发文下达。
3、每项课题的研究期限不超过2年。其中支持一般项目2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为2万元/项,重点项目为4万元/项。
4、已申请其它课题的研究内容不得同时申报本开放基金课题。
5、每个立项课题的项目经费使用按照赣南师范大学科研平台管理办法和本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四、申报时间
2025年8月1日-8月31日,纸质申报表上交到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外地可通过快递或邮寄方式,以投寄日期为准)。电子申请表发送至邮箱:chenzwang2021@163.com。
五、结题要求
1、研究期满,实验室将组织开放基金结题工作,并组织专家组对课题完成情况进行学术评价。
2、每项开放基金需要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要求如下:一般项目至少发表SCI二区论文1篇,重点项目至少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且有重点实验室成员共同参与合作发表。以上研究成果必须与申报课题的研究方向一致。
3、署名要求
开放基金课题的成果归实验室和课题申请者所在单位共同所有。论文成果须标注“赣南师范大学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课题” [英文:Supported by the Opening Fund of Jiang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ynthetic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且论文发表单位应包括赣南师范大学合成药物化学江西省重点实验室,赣州,江西 341000 [英文:Jiangxi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Synthetic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 Ganzhou, 341000, China.]。否则,结题时将不予认可。
六、联系方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师大南路(赣南师范大学)
Email:chenzwang2021@163.com
联系人:陈正旺 18270742586
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4日
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成立,依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生物育种实验室。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育种项目聚焦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针对新疆干旱、盐碱等逆境胁迫及主要农作物(棉花、小麦、玉米等)遗传改良瓶颈,开展分子设计育种关键技术攻关,为新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和生物育种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助力区域农业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为了推动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发展,现面向区内外发布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申请指南,课题面向从事作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优秀中青年科研人员,资助学术思想新颖、创新性显著、属于学科发展前沿或优先发展领域的关键技术及基础理论研究。
一、本年度资助方向
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抗逆、高产、优质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2个研究方向。
1、基础理论方向主要开展农作物产量形成、品质结构、逆境响应和养分应用等方面的基因挖掘、功能分析及作用机理机制研究;
2、应用技术方向主要通过生物技术相关研究手段开展作物高产潜力鉴定、产量、品质协同提高、养分高效利用和抗逆稳产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创制适应新疆极端环境的突破性种质资源。
二、申请原则
1、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的区内外科研人员,均可向实验室提出课题申请;
2、研究课题须属于以上研究方向;
3、开放课题资助经费一般为5-8万元,研究周期一般为1年;
4、开放课题资金为财政资金,当年全部到位,且当年12月底必须全部支出报销完。
三、申请要求
1、申请者认真填写开放课题申请书,需提供电子版申请书1份和个人承诺书扫描件1份,于2025年8月4日前发至指定邮箱。同时提交与电子版一致的纸质版申请书3份。
2、申请书由本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评审,从中选取优秀的课题进行资助。对获准资助的项目申请者应根据评审意见填写课题计划任务书,由实验室主任审核后方可正式列为本实验室开放课题。
3、在本实验室工作的开放课题主持人与参加人员需遵守实验室有关规章制度,并按管理要求向实验室汇报课题研究进展。
4、课题考核指标是至少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或SCI论文一篇,必须第一标注“新疆农作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xjnkywdzc-2025002-07)资助“。
5、开放课题的研究成果由本实验室、开放课题主持人与参加人员所在单位共享。在本实验室完成的或开放课题资助的论文和成果(包括部分工作在实验室完成或部分得到开放课题资助的论文或成果),应该有实验室固定人员为共同完成人,并署有实验室名称为完成单位之一。
6、课题结束时,课题申请者应提交课题总结报告1份,需完成课题考核指标。
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开放课题申请联系人:李娟13565813223
电子邮箱:lijuan1989xaas@163.com
邮寄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03号新疆农业科学院
邮编:830091
电话:0991-4524356
(邮寄时,请在信封上注明“开放课题申请”字样)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31日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实验室由原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化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实质性重组而成,2024年底获科技部正式批准建设。实验室始终以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开展机器人学基础前沿研究为己任,致力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安全、重大科学工程提供所需的机器人技术与系统。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实验室将联合各科研机构,构建以本实验室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整合优势资源,促进信息共享与协同研究,推动我国先进机器人技术与智能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现正式发布《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一、资助方向
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围绕以下七个方向进行资助:
方向一、微纳米机器人前沿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类生命制造技术、靶向递药技术、纳米机器人精准导航技术、微纳米尺度精确可控制造技术、集群协同技术、微纳米尺度量测分析表征技术等。
方向二、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系统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感知、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灵巧高精度操作控制、视觉语言大模型、具身智能导航、复杂任务自主决策等。
方向三、智能医疗机器人系统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多机器人协同系统研究、力触觉反馈控制技术、柔性控制技术、脑机接口融合技术、康复辅助技术、人机协同控制、信号量化评估方法、生机电融合技术等。
方向四、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煤矿机器人关键技术、液压机器人关键技术、高海拔无人科考、极端环境适应性技术、自主决策系统、多集群协同感知技术、智能自主决策等。
方向五、面向海洋探索的智能自主机器人系统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海洋运动控制研究、海洋机器人智能化设计与应用、海洋机械手驱动控制方法研究、多模型控制自主作业研究、海洋场景自主感知技术、海洋安全控制研究等。
方向六、空天智造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空间环境感知研究、非结构下环境灵巧操控技术、航天航空协同装配控制、视触觉反馈技术、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在轨制造技术等。
方向七、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安全研究
包括但不限于:工业互联网安全威胁监测技术、工业互联网主动安全控制、工业互联网安全运维与故障诊断平台、工业互联网安全漏洞挖掘等。
二、申请条件
1、申请人必须为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外的科研人员;
2、申请人需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
3、申请人应具有独立或牵头完成课题既定成果的能力;
4、承担本实验室在研开放课题的科研人员不得重复申报;
5、鼓励优秀青年学者(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申请;
6、申请人需联合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合作申报,以确保研究的可行性和持续性,鼓励高校、企业及国际团队跨单位合作。
三、资助说明
1、资助额度:2025年度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金额5-10万元。
2、研究周期:2025年9月1日-2027年8月31日。
四、成果管理
课题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须标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课题(课题编号:########)。英文为:Supported b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No:########);同时在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的位置上标注实验室名称(不限完成单位排序)。本实验室全称为:“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英文为:“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obo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 ”。
五、经费管理
开放课题经费严格按《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执行,主要用于设备费、业务费和劳务费。
六、结题要求
与实验室合作发表SCI论文1-2篇,并标注由本课题资助;对实验室开放研究成果相关程序接口及数据集;完成结题报告、经费支出报告和提交成果清单。
七、受理方式
请各位申请人于2025年8月10日前提交开放课题申请PPT(带录音)和开放课题申请书。
开放课题PPT和申请书要包含1)和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互补性;2)对实验室研究工作的促进性;3)考核指标里要明确发表高水平论文情况;4)PPT时间不超过8分钟;5)申请书电子版请提交个人签名并由院系加盖公章的扫描件。
PPT和申请书电子版发送至:zhangchan@sia.cn。纸版申请书(签字盖章件)一份请邮寄至:辽宁省沈阳市南塔街114号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张老师收,联系方式:024-23970130。
八、其他
1、申请材料需真实有效,如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将取消资格并通报;
2、本指南最终解释权归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所有。
“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报指南
截止日期:8月31日
“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南宁师范大学建设,共建单位为广西国土资源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和西安城市发展资源信息有限公司,于2024年11月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复同意建立。工程研究中心聚焦自然资源“一张图”技术、自然资源数据智能治理关键技术研发及中国—东盟社会经济发展智能决策的技术与示范应用等研究方向,以人工智能赋能为核心驱动力,开展创新性研究。为充分发挥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平台资源,进一步促进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特设置开放课题,支持与工程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紧扣自治区重点工作要求鼓励人工智能交叉学科研究。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重点支持方向
(一)“空-天-地-海”自然资源“一张图”技术
包括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智能识别、农作物分类高精度识别、生态产品多维度多尺度数据库建设、实景三维智能化生成及轻量化展示等。
(二)自然资源智能体构建
构建耕地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保护修复和自然资源价值评估及实现等方面智能训练集、自然资源知识图谱构建、和自然资源领域的大语言AI模型研发。
(三)面向东盟国家自然资源综合决策支持系统
中国—东盟低分辨率农作物种类智能识别模型及数据库研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及东盟十国的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和中国-东盟自然资源数据智能训练集构建。
(四)AI+自然资源科普项目
围绕“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慧监测科普基地建设、广西中小学AI+自然资源科普研学路线设计、广西自然资源科普场馆共建联建合作,完成AI+自然资源科普项目策划。
二、申报条件
(一)A、B类项目,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获得博士学位,具有与申请内容有关的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和工作条件。C类项目,承担单位应该有策划科普项目经验。
(二)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须为独立法人单位,具备独立的科研管理能力,能为负责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三)开展合作研究。鼓励负责人与工程中心团队提出课题申请,工程中心团队负责成果的沉淀与集成。
(四)在研课题负责人在课题验收通过后方可再次申请。
(五)验收未通过的课题负责人两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三、有关要求
(一)A类课题经费不超过2万元,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A类课题验收成果包括受理发明专利1个或发表1篇以工程研究中心为第一署名单位或2篇以工程研究中心为通讯作者第一署名单位的“三高”论文,联合培养研究生1名等。
(二)B类课题经费不超过1万元,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B类课题验收成果包括2个软件著作或发表1篇以中心为第一署名单位或2篇以工程研究中心为通讯作者第一署名单位的“三高”论文,联合培养研究生1名等。
(三)C类,资助额度为0.5万元。实施周期不超过2年。每项开放研究基金资助课题至少完成AI+自然资源科普项目策划1项、项目实施方案1份和项目总结1份,并以工程研究中心为第一单位冠名。
(四)研究课题应源于广西自然资源相关重大任务、重大工程、试点项目和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储备需要,研究成果能在广西自然资源相关的业务场景中落地应用,或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其他省市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五)课题经费需按纵向项目管理,单独建账、专款专用,原则上不列支通用软件和设备费。课题经费管理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广西壮族自治区本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桂财教〔2021〕170号)。课题经费在工程研究中心年度预算基础上,根据任务书要求和明细列支。课题全部经费可外拨至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
(六)工程研究中心资助的开放课题研究成果及知识产权原则上归工程研究中心所有,课题负责人及所在单位具有署名权。
(七)根据《“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管理办法》(附件1)规定,课题研究成果必须为本课题研究内容产出的成果,必须署名工程研究中心为第一完成单位或者工程研究中心固定人员为第一完成人,论文、著作和发明专利等须标注受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金资助。中文署名字样为“‘卫星+’空间 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名称,英文署名字样为“‘Satellite +’Space AI Natural Resources Intelligent Governance Guangxi Univers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标注格式为“本论文(著作)受卫星+”空间 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金资助(编号:XXX),Supported by the Open Research Fund of ‘Satellite +’Space AI Natural Resources Intelligent Governance Guangxi University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No.XXX)。
(八)申请人需填写《“卫星+”空间AI自然资源智能治理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申请书》(附件2),注意明确研究目标、指标、内容,技术路线科学有效,经费测算真实合理,成果定量可考核(在填写申请书前,请先与黄老师、赖老师电话或邮件联系),由课题负责人签字和所在单位审核同意后加盖单位公章,于2025年8月31日前将电子版(申请书Word文件、签字盖章页的PDF文件)及1份签字盖章的纸质申请材料提交实验室,电子版以电子邮件收到时间为准,纸质材料以寄出邮戳时间为准。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老师、赖老师
联系电话:18249962797、15578297379
电子邮箱:gxzrzyzx@163.com
通讯地址:南宁市武鸣区新宁路508号地源楼A106。
邮编:530100
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25年度项目指南
截止日期:9月20日
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一个覆盖新能源电池全价值链,围绕电池关键材料与化学体系、电池结构设计与智能制造、电池梯次利用与材料回收等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平台。为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与学术交流、吸引及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储能与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本实验室设立开放基金,资助科技工作者依托本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
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申报本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一、研究领域
1、电池新材料及创制策略;
2、先进电池能质转化体系;
3、电池新理论及人工智能方法;
4、电池新表征方法及机制;
5、电芯设计与系统集成;
6、电池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
7、电池梯次利用与材料回收。
二、资助研究方向
1、新型电池材料;
2、电池材料理论设计与模拟计算;
3、光电能源材料及反应机理;
4、电池材料失效机制与结构调控;
5、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
6、电池材料再生/回收利用技术;
7、高性能电解液与隔膜;
8、先进电池储能体系;
9、先进电池制造工艺;
10、电池智能制造装备;
11、电芯结构与安全设计;
12、电池系统集成与安全管理技术;
13、电池全周期多维度工况表征技术;
14、电池安全预警策略;
三、开放课题申请要求
1、本基金主要支持新能源电池领域相关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
2、申请项目应具创新性,能够促进实验室研究工作的发展;
3、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或相应水平的研究人员可单独或与实验室研究人员联合提出申请,填写实验室开放项目申请书;
4、校外人员申报需以校内人员作为项目联络人共同申报。
5、项目研究周期一般为1-2年,资助强度一般为1-2万;
6、实验室将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建议拟资助的课题和资助金额,经实验室主任会议审定结果并公布;
7、项目研究经费的使用由项目负责人负责,限额使用。
四、研究成果的归属
1、开放基金资助的项目所取得的论文、专利、奖项等成果,归实验室和研究者所在单位共同所有;
2、凡实验室资助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必须署名“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汽车工业学院),Hubei Key Laboratory of Energy Storage and Power Battery (Hubei University of Automotive Technology)”。
五、其它注意事项
1、本年度开放课题申请书提交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20日;
2、提交的申请书包括纸质版一式两份和电子版;
3、联系人:尚浩18086496989
电子信箱:shanghao@huat.edu.cn
附件 储能与动力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申报书 .docx
2025年7月27日
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25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9月5日
依据《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金管理办法(试行)》,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野外站”)在潮流能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平台优势和创新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本野外站的研究方向和功能定位开展创新性研究,现发布2025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一、重点资助方向
聚焦野外站的研究方向和功能定位,鼓励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性、实用性研究,支持前沿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围绕以下研究方向进行选题,题目自拟。
(一)与潮流能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潮流等海洋环境要素长期观测技术
重点支持:潮流要素长期、实时观测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
(二)潮流能资源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重点支持:与潮流能阵列化、规模化利用相关的资源评估新方法研究。
(三)潮流能发电装置功率特性、电能质量特性等综合测试评价技术
重点支持:针对年发电小时数、年发电量及满发小时数等关键参数,开展潮流能发电装置的综合性能与实际运行效果评价方法研究。
(四)其他与潮流能开发利用相关的技术
重点支持:舟山海域潮流能资源规模化利用布局可行性等相关预先研究。
二、资助形式及额度
2025年度野外站计划资助开放基金课题不超过10项,其中重点课题不超过2项。基金课题研究期限一般为2年。一般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3万元人民币,重点课题资助经费不超过6万元人民币。
三、申报条件和要求
(一)基金课题申报面向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及团队,依托所在单位进行申报,不接受个人申报。
(二)申请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遵守《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工作积累。
(三)重点课题申请人须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一般课题申请人须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
(四)申请的课题方向须符合野外站的资助方向,面向潮流能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的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并应得到所在单位或部门的同意。
(五)同一年度内,每位申请人只能申请一项基金课题,课题组成员最多参与两项课题。
四、课题申请与审批
(一)申请人须根据指南提供的资助方向,聚焦具体研究问题,按要求填写《自然资源部舟山潮流能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基金课题申请书》,经所在单位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扫描后,于2025年9月5日前,将扫描后的申请书PDF版发送到野外站邮箱:zste_mnr@126.com,邮件主题:申请单位全称+研究方向序号+申请人+申请题目。逾期提交者,不予受理。
(二)按照“公平公正、择优资助”的原则,野外站组织专家对申请书进行评审,确定资助课题以及资助额度,同一研究方向的择优资助,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实施。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黄翠 王萌 贾宁
地址:天津市南开区芥园西道219号增1号
电话:022-27536995/022-27536893
电子邮箱:zste_mnr@126.com
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基金申请指南
截止日期:8月22日
为进一步加强重点实验室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促进国内优势团队针对水动力学领域基础和前沿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在前期开放基金指南征集的基础上,实验室组织两轮专家评审,共挑选出6项基金指南用于支持立项。现发布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基金指南,欢迎国内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牵头申报。
01 2025年度开放基金指南
2025年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指南共6项,研究周期20个月,自2025年8月起至2027年3月。
1.水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特性及多策略协同控制方法研究(编号NKLH2025KF01)
研究目标:
针对拖曳线阵等水下细长柔性结构的流激振动问题,建立细长非均匀水下柔性体流激振动理论模型、计算方法及振动高效控制方法,分析细长非均匀柔性结构流场演化特征,掌握非均匀系统参数下细长柔性结构流激振动特性,提出水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多策略协同振动控制方法,为解决非均匀细长柔性结构的流激振动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研究内容:
(1)非均匀柔性结构流固耦合动力学模型及解算方法研究
(2)非均匀柔性拖曳阵结构流激振动特性及影响规律研究
(3)柔性拖曳阵结构流激振动多策略协同控制方法研究
技术指标:
(1)建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理论模型及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文献试验结果或已有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典型位置处振动响应的预报误差不大于20%。
(2)提出水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多策略协同控制方法,多策略协同控制后,典型位置处的振动响应降低不小于40%。
成果形式:
(1)水下非均匀柔性结构流激振动计算方法及程序,1套;
(2)非均匀细长柔性结构流激振动响应特性研究报告,1篇;
(3)非均匀细长柔性结构流激振动响应控制方法及控制效果研究报告,1篇;
(4)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5)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其中SCI至少1篇);
(6)专利,1项;
(7)软件著作权,1项。
资助经费:3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指南联系人:郑工 13861805036
2.基于复合控制策略的船艉流场重构机制与节能效果研究(编号NKLH2025KF02)
研究目标:
针对船舶推进过程中艉部流场非均匀性对螺旋桨效率与系统稳定性的制约问题,依托高精度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手段,开展导流鳍-桨前射流耦合装置下艉部流场重构与推进性能响应机制研究,突破螺旋桨桨前流场优化、艉部主涡结构调控与尾涡耗散过程量化分析等关键技术,实现被动导流与主动增能协同作用对螺旋桨入流结构的优化与推进系统能效的整体提升,为绿色船舶推进系统的流动控制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与试验依据。
研究内容:
(1)复合流控方式对艉流场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
(2)复合流控参数优化及节能效果研究
(3)复合流控作用效果实验验证方法研究
考核指标:
(1)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寻求最优射流耦合方案,实现螺旋桨伴流非均匀度降低≥10%,预报实船主动控制节能效果≥5%、复合节能效果≥10%;
(2)建立导流鳍-桨前射流复合流动控制试验方法,并完成典型工况下推进性能与伴流优化效果验证。
成果形式:
(1)基于复合控制策略的船艉流场重构与节能效果研究技术报告,1篇;
(2)复合流动控制节能效果验证试验报告,1篇;
(3)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4)复合流动控制装置试验原理样机,1套;
(5)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资助经费:3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孙工 13912369578
3.极地船舶冰区航行尾流场特性及推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编号NKLH2025KF03)
研究目标:
针对极地船舶船型优化和冰区航行性能预报的需求,基于已有的极地船舶层冰和碎冰冰况下冰池试验结果,开展极地船舶冰区航行尾流场特性及推进性能数值模拟研究。该课题旨通过探究船舶冰区航行尾流场特征,构建船桨舵-冰-水相互作用的数值模型,进而开展极地船舶不同冰况下尾流场特性和推进性能数值模拟分析。通过与冰池试验结果对比分析,提高数值模拟精度达到工程应用的要求,为冰区航行船舶船型优化提供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
研究内容:
(1)层冰和碎冰区船舶冰阻力和尾流场特性数值模拟
(2)层冰和碎冰区船桨舵-冰-水相互作用数值模型构建
(3)极地船舶多工况冰区航行推进性能研究
考核指标:
(1)建立碎冰区航行船桨舵-冰-水耦合数值模型,模拟船舶自航工况,与冰池试验相比,自航点推力与扭矩误差在15%以内,推进效率误差在20%以内;
(2)建立层冰区航行船桨舵-冰-水相互作用模型,与冰池试验相比,自航点推力与扭矩误差在15%以内,推进效率误差在20%以内。
成果形式:
(1)极地船舶冰区航行尾流场特性及推进性能数值模拟仿真模块及源代码,1套;
(2)层冰和碎冰区船舶冰阻力和尾流场特性数值模拟研究报告,1篇;
(3)层冰和碎冰区船桨舵-冰-水相互作用数值模型研究报告,1篇;
(4)极地船舶多工况冰区航行推进性能研究报告,1篇;
(5)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6)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资助经费:3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寇工 18351577350
4.考虑结构响应与空化相变的螺旋桨流固声多场耦合全自主仿真算法研究(编号NKLH2025KF04)
研究目标:
针对螺旋桨多场耦合仿真中多尺度建模能力不足、计算效率低、仿真精度验证体系缺失等问题,开展流固声耦合的多尺度多场建模方法研究,构建考虑结构响应与空化相变的流固声耦合全自主仿真算法;开发流固声耦合模型的高效并行算法,构建面向工程应用特征的区域分解算法;进一步建立仿真精度定量评估方法,形成面向工程场景的误差定量评估方法。最终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螺旋桨多场耦合仿真模块,支撑我国高端船舶螺旋桨研发向精细化、快速化转型。
研究内容:
(1)考虑结构响应与空化相变的螺旋桨流固声多场耦合全自主仿真算法
(2)面向多尺度特征的大规模可扩展并行算法
(3)螺旋桨多场耦合仿真精度多维定量评估方法
考核指标:
(1)经水池或水槽模型试验考核,典型工况下,建立的流固声耦合算法水动力性能模拟误差不超过5%,500Hz-10KHz频段声压级模拟误差不超过3dB;
(2)开发的并行求解器支持亿级网格规模,千核相对于百核的并行效率不低于70%。
成果形式:
(1)螺旋桨流固声多场耦合自主仿真模块及源代码,1套;
(2)研究报告,3篇;
(3)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4)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5)大规模可扩展并行算法相关专利,1项。
资助经费:4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邱工 15961722875
5.基于CFD结合深度学习的船舶典型三维流场加速算法研究(编号NKLH2025KF05)
研究目标:
船舶附体深刻影响船舶核心性能,开展船舶附体的研究是现代高性能船舶发展的重要技术方向。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发展为船舶附体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但是附体的选型和优化设计过程中,涉及大量的高精度流场模拟,CFD方法面临着巨大的计算资源消耗和时间成本挑战,此外,即使对流场的边界或初始条件进行微小调整,整个计算过程也需要从头开始重复,这严重限制了计算效率。因此,开发新的计算方法以替代或加速方程的求解过程,或消除在相似流动条件下重复计算部分,已成为当前装备发展的迫切需求。针对高精度CFD计算对计算资源和时间高消耗的问题,以大幅提升计算效率为目标,针对典型船舶附体开展探索性研究,通过开展CFD和深度学习混合算法的研究,突破快速求解算法、迁移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船舶典型三维流场高精度、高效求解。
研究内容:
(1)基于深度学习的有效算子网格技术研究
(2)深度算子网络和迭代求解混合计算框架开发
(3)混合计算方法在三维翼型的应用及泛化分析
考核指标:
(1)建立CFD结合深度学习的加速算法,针对以三维舵为代表的典型船舶附体典型工况(Re数不低于10⁷)的绕流计算,与未使用加速算法相比,速度提升不低于20倍,水动力预报结果与模型试验结果对比,误差不超过5%;
(2)混合算法可迁移至相似附体的不同速度和不同攻角。
成果形式:
(1)深度学习加速的CFD源代码,1套;
(2)研究报告,3篇;
(3)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份;
(4)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5)专利,1项。
资助经费:3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章工 13511658501
6.基于无人机编队的船艇行波三维形态研究(编号NKLH2025KF06)
研究目标:
当前船舶行波观测手段存在明显局限,一方面,单无人机观测视场受限,难以全面捕捉船艇行波全貌;固定传感器则因位置固定,动态追踪能力欠佳,无法适应船艇行波在复杂海洋环境中的快速演变与多维变化。另一方面,虽基于多视角成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在陆地场景应用成熟,但其算法在海洋场景下面临适应性不足的瓶颈。比如,传统特征匹配方法对波浪纹理弱、形变块的特性敏感度低,且缺乏对海面噪声(如飞沫、强反光)的鲁棒性处理能力,难以满足船舶减阻设计对毫米级波高数据的迫切需求。针对此现象,开发多架无人机协同伴飞系统,实现对真实海况下船艇行波的多视角成像与三维重建,建立表面波三维形态分析模型,为船舶水动力学研究提供高精度数据支撑。
研究内容:
(1)基于多无人机视角波浪同步成像的人工智能波浪三维重建算法研究
(2)多无人机高精度波浪协同观测系统研发
(3)基于无人机协同观测的船艇行波三维形态重构演示验证研究
考核指标:
(1)视场覆盖≥200m²,空间分辨率≤0.1m;
(2)三级海况下,与传统浮标测波技术相比,三维波浪重构有义波高相对误差≤15%,谱峰周期相对误差≤15%,主浪向误差精度误差≤±10°。
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3篇;
(2)课题工作总结报告,1篇;
(3)多无人机视角波浪同步成像的人工智能波浪三维重建算法源代码,1套;
(4)学术论文,2篇(核心及以上);
(5)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不少于1项。
资助经费:40万 研究周期:20个月
本课题联系人:施工 13921147824
02 申报要求
1.本年度开放基金课题建议书模板、申报单位信息表等资料详见附件。
2.本年度开放基金面向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公开发布。对单一指南条目,同一申请单位只能申报一项。申报单位的建议书需响应指南全部研究内容与技术指标要求。重点实验室将对建议书进行形式审查,若发现提交的建议书未能覆盖指南全部内容,将不予通过形审。
3.开放基金研究周期20个月,自2025年8月起至2027年3月。
4.课题负责人应为博士学历或者副高及以上职称,年龄应不大于40周岁(至2025年12月31日),已获得本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但截至2025年底尚未结题的课题负责人不得申请。
5.本次基金申请书密级均为公开级,课题负责人申报前需完成所在单位保密审查并提供证明材料。
6.需要提交的材料:
(1)纸质《课题建议书》一式2份,纸质《申报单位信息表》一式1份,纸质《保密审查证明》一式1份,均需加盖单位公章。
(2)电子版《课题建议书》word版、《申报单位信息表》word版(电子文档压缩包命名格式“单位名称-课题编号-课题名称-密级-日期”标注)刻盘一份。
(3)开放基金课题研究获得的成果由重点实验室和申请人员共同享有。鼓励课题负责人公开发表与开放基金课题相关的论文、专著,以及申请软件、专利等。课题负责人应在发表的论文、专著中明确标识受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资助。课题负责人应在申请软件、专利前与重点实验室指南对应技术联系人协商一致。实验室中文名称为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英文名称为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Hydrodynamics。未按规定标注的成果,在基金验收中将不予接受。
(4)本次公开发布的指南条目不接受现场递交材料。拟申报课题负责人请与课题技术联系人对接,符合申报条件的课题请将材料纸质文件及电子光盘寄至联系人。受理时间截止2025年8月22日(以收到材料为准)。
6.开放基金课题由本实验室组织形式审查,通过形式审查的将组织专家评审,择优资助申请单位,由实验室与申请者所在单位签订合同后执行。
来源:火行整理自各实验室,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