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博士生教育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1982-1983 年诞生首批 18 名博士,到 1985 年 4 月底自主培养的博士仅 150 余人。这段 “黄金岁月” 为高层次人才教育开山辟路,创下无数 “第一”。如今,博士培养已常态化,2023 年博士毕业生达 8.71 万人,但新兴细分领域仍不断涌现 “第一位博士”,如西北工业大学 2023 年 7 月培养出我国首位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第一位博士” 不仅是个人学术里程碑,更折射出所属高校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积累与突破。
198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51 个,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点 812 个,博士生导师 1155 人。从这些单位中走出的首批 18 名博士,均毕业于基础学科,其中 17 人为理学博士、1 人为工学博士。
在来自高校的 12 名博士中,8 人毕业于基础数学专业(研究方向不同),中国科大的 3 人毕业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中国科大的范洪义是唯一毕业于理论物理专业的。
图源:软科
四十余载光阴流转,当年那 18 位新中国首批博士,如今已成为各领域的中流砥柱。他们中有人当选院士,在科研前沿勇攀高峰;有人执掌高校,以教育家的担当培育英才;有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用智慧点亮无数后辈的求知之路。更可贵的是,他们延续着学术传承的火种,培养出一茬又一茬优秀学子,让知识与精神在代代接力中生生不息。
复旦大学的洪家兴,师从谷超豪,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几何应用研究。1991 年获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称号,200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 年任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大的范洪义,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量子力学数理基础领域提出新方向。2000 年前后,其国际论文被引篇数、物理领域 SCI 收录论文数一度位列全国第一,30 多年来出版专著 30 余部,发表 SCI 论文近 900 篇,获 1998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
山东大学的于秀源,1980 年研究生提前毕业,著名数学家王元评价其论文达博士水平,获首批博士学位。他长期在教学一线,培养出包括密码学专家王小云在内的优秀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建磐,历任数学系副主任、主任,1997-2005 年任华师大校长,在代数群的模表示和量子群的表示理论上有重要建树,影响国际学术界。
图源:软科
我国代数密码学的创始人之一曾肯成教授,早在1959年1月便进入中国科大数学系任教,为科大的数学教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他编写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讲义从建校初期便被各系使用,经过一代代科大教师的改编,至今仍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学子。早在80年代初期,曾肯成就想到代数密码与通讯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问题,并联合几位教师自发成立“电子密钥研究小组”,1992年,以他领衔的密码学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肯成作关于密码学的报告(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华东师范大学的曹锡华教授,师从数学大师陈省身,是把我国代数群研究引向世界前沿的带路人。1978 年,近 60 岁的他带领代数教研室主攻国际代数主流方向 —— 代数群,使华东师大代数研究室成为国内代数学研究中心之一。其学生肖刚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时俭益、王建磐和叶家琛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 届博士生席南华 2009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年5月华师大代数教研组合影(图源:华东师范大学)
前排左起:沈光宇,朱福祖,李汉佩,曹锡华,黄云鹏,陈志杰;后排左起:韩士安,肖刚,时俭益,邱森,邵幼瑜,吴允升,王建磐,张维敏,赵兰
图源:软科
1981 年,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的孟金陵获硕士学位留校,后报考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师从刘后利教授,1984 年成为新中国首位农学博士。该校还培养出我国第一个果树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如今,华农的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5 个农学相关学科入选国家 “双一流” 建设学科,勤读力耕,为我国农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工学与计算机领域
1984 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霍达(结构力学)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博士。哈工大力学学科底蕴深厚,近五年稳居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三。
1987 年,东北大学自主培养出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刘积仁。1996 年,他创办的东软成为首个登陆 A 股的软件公司,连续 7 年居中国软件出口榜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寇卫东毕业于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通信学博士。
以纺织、材料、设计为优势的东华大学,在纺织材料专业培养出了学校也是我国的的第一位博士潘宁。
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的中国政法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朱勇,师从法律史学的学术泰斗张晋藩先生,他也是我国第一位法制史博士……
40 余年来,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历经 14 批,从无到有、逐步完善。新世纪以来,学科体系随时代发展,从传统单一学科深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也力求更加完善和精准。
来源:软科,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国博士生教育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1982-1983 年诞生首批 18 名博士,到 1985 年 4 月底自主培养的博士仅 150 余人。这段 “黄金岁月” 为高层次人才教育开山辟路,创下无数 “第一”。如今,博士培养已常态化,2023 年博士毕业生达 8.71 万人,但新兴细分领域仍不断涌现 “第一位博士”,如西北工业大学 2023 年 7 月培养出我国首位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第一位博士” 不仅是个人学术里程碑,更折射出所属高校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积累与突破。
1981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51 个,博士学位学科、专业点 812 个,博士生导师 1155 人。从这些单位中走出的首批 18 名博士,均毕业于基础学科,其中 17 人为理学博士、1 人为工学博士。
在来自高校的 12 名博士中,8 人毕业于基础数学专业(研究方向不同),中国科大的 3 人毕业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中国科大的范洪义是唯一毕业于理论物理专业的。
图源:软科
四十余载光阴流转,当年那 18 位新中国首批博士,如今已成为各领域的中流砥柱。他们中有人当选院士,在科研前沿勇攀高峰;有人执掌高校,以教育家的担当培育英才;有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用智慧点亮无数后辈的求知之路。更可贵的是,他们延续着学术传承的火种,培养出一茬又一茬优秀学子,让知识与精神在代代接力中生生不息。
复旦大学的洪家兴,师从谷超豪,从事偏微分方程及其几何应用研究。1991 年获 “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称号,2003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 年任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中国科大的范洪义,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在量子力学数理基础领域提出新方向。2000 年前后,其国际论文被引篇数、物理领域 SCI 收录论文数一度位列全国第一,30 多年来出版专著 30 余部,发表 SCI 论文近 900 篇,获 1998 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
山东大学的于秀源,1980 年研究生提前毕业,著名数学家王元评价其论文达博士水平,获首批博士学位。他长期在教学一线,培养出包括密码学专家王小云在内的优秀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建磐,历任数学系副主任、主任,1997-2005 年任华师大校长,在代数群的模表示和量子群的表示理论上有重要建树,影响国际学术界。
图源:软科
我国代数密码学的创始人之一曾肯成教授,早在1959年1月便进入中国科大数学系任教,为科大的数学教材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由他编写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讲义从建校初期便被各系使用,经过一代代科大教师的改编,至今仍影响着成千上万的学子。早在80年代初期,曾肯成就想到代数密码与通讯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问题,并联合几位教师自发成立“电子密钥研究小组”,1992年,以他领衔的密码学应用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曾肯成作关于密码学的报告(图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官网)
华东师范大学的曹锡华教授,师从数学大师陈省身,是把我国代数群研究引向世界前沿的带路人。1978 年,近 60 岁的他带领代数教研室主攻国际代数主流方向 —— 代数群,使华东师大代数研究室成为国内代数学研究中心之一。其学生肖刚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时俭益、王建磐和叶家琛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88 届博士生席南华 2009 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年5月华师大代数教研组合影(图源:华东师范大学)
前排左起:沈光宇,朱福祖,李汉佩,曹锡华,黄云鹏,陈志杰;后排左起:韩士安,肖刚,时俭益,邱森,邵幼瑜,吴允升,王建磐,张维敏,赵兰
图源:软科
1981 年,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的孟金陵获硕士学位留校,后报考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师从刘后利教授,1984 年成为新中国首位农学博士。该校还培养出我国第一个果树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如今,华农的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 5 个农学相关学科入选国家 “双一流” 建设学科,勤读力耕,为我国农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工学与计算机领域
1984 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霍达(结构力学)成为黑龙江省第一位博士。哈工大力学学科底蕴深厚,近五年稳居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三。
1987 年,东北大学自主培养出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刘积仁。1996 年,他创办的东软成为首个登陆 A 股的软件公司,连续 7 年居中国软件出口榜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寇卫东毕业于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通信学博士。
以纺织、材料、设计为优势的东华大学,在纺织材料专业培养出了学校也是我国的的第一位博士潘宁。
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的中国政法大学,培养出的第一位博士朱勇,师从法律史学的学术泰斗张晋藩先生,他也是我国第一位法制史博士……
40 余年来,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历经 14 批,从无到有、逐步完善。新世纪以来,学科体系随时代发展,从传统单一学科深耕到多学科交叉融合,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也力求更加完善和精准。
来源:软科,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