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国自然公布2025年度青年基金项目A类、B类资助结果,不少高校纷纷发布喜报,现将高校领域的2025年度青年A类、B类项目获批情况整理如下(不完全统计):
以下是青A获得者申请人的履历介绍:
2007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10余项。长期从事硅基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的理论及设计研究,在硅基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ISSCC和JSSC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麻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国家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星联教授,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普外科学科带头人,肝脾外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肝脏微创外科主任。先后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47篇,8篇IF>10,单篇IF最高33。
郑士建(1980年1月生)现任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先进材料测试与分析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金属结构材料与能源材料的原子尺度研究。2003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本科,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其科研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引用量超7000次,研发出单层厚度10纳米的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及三维互通纳米复合材料。2016年入选国家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2022年获评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担任院长期间主持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循层渐进"教育理念和"一体四翼"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学研结合。2023年获评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2项
康旭东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高分辨高光谱图像获取与处理,遥感图像融合与识别。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2017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3),中国图象与图形学会2017 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与IEEE 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学生最佳论文。担任《IEEE TGRS》,《 IEEE GRSL》,《 IEEE JMASS》, 《遥感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编委,被评为IEEE TGRS 最佳审稿人与IEEE GRSL 最佳审稿人。
杨志南教授现任华北理工大学河北钢铁实验室主任,是先进结构材料领域贝氏体轨道钢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多年来,他聚焦先进钢铁材料设计及绿色、高效制造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开发了轨道钢、轴承钢、耐磨钢等多种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力学冶金关键技术,相关成果在多家重点企业落地应用,并被纳入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他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出版专著、译著各1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和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并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河北冶金青年科技奖;获河北青年五四奖章、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伍冬睿,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学士,2006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200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IEEE Fellow, IEEE模糊系统汇刊(IF=11.9) 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机器学习、智慧医疗、情感计算。
主持基金委青A、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课题、华为、百度、阿里、蚂蚁等项目或课题。
出版学术专著《Perceptual Computing》(Wiley-IEEE出版社),发表 Proceedings of the IEEE、IEEE TPAMI、National Scienec Review 等SCI论文100余篇,ESI高引13篇,谷歌学术总引用1.6万余次(H=67),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4连续5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终身、年度)。授权国际专利5项,中国发明专利17项,转让4项。两个一作算法进入Matlab Fuzzy Logic Toolbox。
获2023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1/5),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智能计算创新人物,6个青年科学奖 (2022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21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20 USERN Prize in Formal Sciences,2017 IEEE系统、人和控制论学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等),6个杰出论文奖 (2021 IEEE 神经系统与康复工程汇刊最佳论文奖,2014 IEEE 模糊系统汇刊杰出论文奖,2012 IEEE 计算智能学会杰出博士论文奖,等),2022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等。
宋勇峰,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耶鲁大学博士后,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委会委员等职。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资助,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医师、山东省十佳青年医师等荣誉称号。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华夏青年医学科技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
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 Metabolism(3篇)、Nature Metabolism、Cell Research、Journal of Hepatology、eBioMedicine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获F1000推荐或被选为封面文章。两次受邀在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杂志针对“脂代谢紊乱”发表观点文章。作为执笔专家参与制定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专家共识5部。
颜徐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互锁聚合物和动态高分子材料。2009年在浙江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8年分别在美国犹他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主持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1)、参与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等多项,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2018)、曙光学者(2022)计划。
聂安民,燕山大学教授,致力于发展和应用原位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聚焦原位加载装置设计、超硬材料的微纳米力学问题和构效关系研究。发展了针对强共价键材料的原位微纳米力学实验平台,实现了金刚石微纳力学性能的精确测量及微观结构演变的实时观测;提出了突破金刚石理论强度的设计策略,揭示了金刚石和cBN等强共价晶体中非密排面位错滑移与切变孪生介导的奇异塑性形变机制。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和Mat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200余篇,拥有15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Science Daily等多家媒体评述和报道。
赵辉,山东乐陵人,1984年生,国家优青人才项目获得者(201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巴渝学者讲座教授,荣获第30届孙越崎能源青年科技奖、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现任长江大学副校长,兼任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人工智能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及会评专家、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石油学报》《石油科学通报》等期刊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油田企业重大课题等10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石油工程、计算数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3篇、2017年度中国石油科学十佳论文奖论文1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8项;荣获省政府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1,3)、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1)、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3)。
研究发展了新的油气藏智能开发模拟及优化调控技术,创立了高效率、无网格特征的数值模拟新方法,构建了智能注采、井网井位以及压裂缝网一体化优化技术,开展了配套油气井智能监测调控工具的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油气藏智能开发模拟优化软件(INSIM)及Web端云平台系统,荣获中石油梦想云大赛优秀成果奖(高校唯一),并被深度嵌入到中海油首款海上油藏数模软件OSIM,助力其国产化替代。
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近30个油田取得了应用和推广,先后被石油界发行量最大的技术杂志JPT(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石油科技)报道,同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资助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主办期刊《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进行封面和长文综述报道,相关技术被集成和引入到全球最大的油藏数值模拟开源软件MRST(挪威科技工业研究所)和雪佛龙、壳牌等国外石油公司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中。
刘芳洋,教授,博导,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获得者,现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和第六次国家术预测能源领域专家。
此外,还担任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有色金属增值冶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有色金属材料化冶金、能量高效转换与安全储存材料,具体包括半导体材料冶金(钙钛矿和铜锌锡硫等硫、卤化物半导体光伏材料)、离子导体材料冶金(锂磷硫氯和锂钇氯等硫、卤化物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以及光伏/半导体行业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2项,其中3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10余项工程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多个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以下是青B获得者申请人的履历介绍:
陈静,男,安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PI)、博导,主要从事植物抗病毒免疫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B类)资助(2025),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C类)(202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3)。以第一作者在Nature《自然》正刊发表论文,是Nature刊发的国内植物抗病毒领域的首篇成果。研究成果入选江苏省十大科技进展(现代农业领域),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2024),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25)。2023年度入选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Nature,PLoS Pathogens,Virology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论文。
刘超博士为广州妇儿中心优生围产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蛋白质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在减数分裂、精子形态建成等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并探索其与男性生殖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关系,在克氏综合症、无头精子症、男性迟发性性腺机能减退症等方面开展了部分工作。
近5年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迄今已在EMBOJ、Curr Biol、Nat.Commun、Adv.Sci、Autophagy、Am.J.Hum.Genet、NucleicAcidsRes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青年科技奖、妇幼健康研究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李昌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3)获得者。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20年至2022年于中山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至2024年转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2024年12月任职广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HSC)代谢和骨髓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CellStemCell、Blood、AdvancedScience、Hepatology等国际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9篇,论文他引500余次,单篇最高100余次。研究成果推动治疗老年供者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2项。担任CellProliferation、iMeta、LifeMedicine、广州医药等多家国内外期刊编委。
陈苗苗,女,博士,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杰青,湖北省楚天学子。长期致力于食品安全传感检测方法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国际学术期刊。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获授权专利3项。
汤苏安系珠江医院骨科中心主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一直专注于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率先系统解析了髌骨下脂肪垫病理变化的规律,为阐明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此次获批项目将继续聚焦髌骨下脂肪垫在膝骨关节炎进展中的动态演进特征和作用机理,并探索靶向干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新策略。
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项目;以通讯作者(含共通)和第一作者(含共一)身份在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2025)、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4)、Advanced Science(2025、2024)、Science Signaling(2022)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篇。研究工作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3篇)、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亮点推荐、eBioMedicine同期述评、ESI高被引论文等。
谢晓灵系珠江医院血液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长期专注于白血病干细胞命运调控核心机制的前沿研究,系统性地鉴定了多个关键调控分子靶点,并提出了多项原创性干预与治疗策略,为白血病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此次获批项目将进一步聚焦于白血病干细胞微环境的机制研究,为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近年来,主持多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等人才项目资助;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Blood、Oncogene等期刊发表论文15篇。担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王寒霄,2014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之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至今就职于深圳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任助理教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随机控制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主要关心时间不一致控制问题、随机 Volterra 积分方程及相关偏微分方程、随机线性二次问题等。
在 J. Math. Pures Appl.、SIAM J. Control Optim.、Finance Stoch.、Ann. Inst. Henri Poincare Probab. Stat.、J.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自然、广东省等多项科研项目。入选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C岗,深圳大学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独立获得2021年Stochastics and Dynamics最佳论文奖。
殷勤,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研究员(兼职)。2025年国自然青B(原优青)获得者,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获2025年ChemComm Emerging Investigator;2023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以及2021年度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9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导师:李金恒),2014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游书力院士)。2014-2017年,在德国“洪堡奖学金”支持下,于柏林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Martin Oestreich)。2017年6月-2021年6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任职副研究员(合作者:张绪穆 教授)。2021年7月加入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任职独立PI,课题组长。2025年7月晋升为长聘副教授。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有机合成化学及其在药物制备以及新药发现中的应用。迄今为止发表一作和通讯文章40余篇,包括Chem. Soc. Rev. ,JACS , Angew,ACS Catal., Chem. Sci. 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B、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
徐鹏,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于北京大学获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农业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水环境学等。主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面上科学基金(二等资助)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中),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面上和国际合作)以及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等。
申请人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和出版中文著作2部,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了包括Nature、Nature Food、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的SCI论文11篇,出版了中文专著1部。担任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土壤学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等刊青年编委,并长期担任包括Nature Food, Nature Communication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JGR: Biogeosci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10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王周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部主任,浙江省领军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杰青,浙江省特聘专家,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长期聚焦FGF衰老与再生调控及新药研发”,近年围绕FGF与衰老再生,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Aging, Science Advanc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其中10篇IF≥20。累计他引超过14000次,H指数37。
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青),国家级自然面上(2项)/青年基金(C类),浙江省杰出青年等基金10余项。作为负责人获批浙江省细胞生长因子与衰老及再生领军创新团队,实现该项目温州“零”的突破。核心参与全国教学成果奖,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王正国院士创伤医学奖创新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二等奖等。
沈易,研究生导师,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博士,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模拟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高速、高精度、高能效)模数转换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22)。入选杭州市西湖明珠工程青年人才,小米青年学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包括IEEE JSSC、TCAS-I/II、ISSCC、CICC等集成电路旗舰期刊和会议。先后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 Express Briefs、IEEE Open Journal of Circuits and Systems和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的编委。
仝柯,燕山大学校聘教授。2013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8年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开展合作研究,201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燕山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20年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近5年发表SCI论文29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Synth、Adv Funct Mater、PNAS、Acta Mater等发表论文16篇,参编专著2本。目前主要从事金刚石材料强韧化方面的研究。
马斌,男,1992年出生,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B类)获得者(原国家优青)。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学专业,师从何祖华院士,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何祖华院士与陈晓亚院士。2023年作为扬州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加入扬州大学农学院。曾获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扬州市绿扬金凤优秀博士等人才项目资助。
主要从事作物源库关系以及优质高产的遗传基础研究,先后主持科技创新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海南种业实验室与中种“联合揭榜挂帅”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等。申请5项国内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PCT),已获得授权专利1项,在Nature Genetic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Rice,Molecular Breeding,Star Protocols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刘斯洋副教授2021年1月入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长期从事遗传统计、生物信息学及人工智能领域方法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围绕如何高效识别疾病遗传与环境病因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研发了多项创新算法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真实世界健康医疗大数据,系统解析生命早期妇幼人群疾病及中老年脑血管病的病因机制,构建了部分疾病的预警与干预模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NATURE》《BLOOD》《J HEPATO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和深圳市科技项目各1项,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区域联合重点基金等科研任务。
来源:研智港,各高校官网信息,网大论坛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7月31日,国自然公布2025年度青年基金项目A类、B类资助结果,不少高校纷纷发布喜报,现将高校领域的2025年度青年A类、B类项目获批情况整理如下(不完全统计):
以下是青A获得者申请人的履历介绍:
2007年和2010年分别获得清华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博士学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10余项。长期从事硅基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的理论及设计研究,在硅基毫米波、太赫兹集成电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ISSCC和JSSC上发表了多篇论文。
麻勇,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入选国家首届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星联教授,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主任,普外科学科带头人,肝脾外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肝脏微创外科主任。先后主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47篇,8篇IF>10,单篇IF最高33。
郑士建(1980年1月生)现任河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先进材料测试与分析中心主任,主要从事金属结构材料与能源材料的原子尺度研究。2003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本科,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学位,先后在日本、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其科研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引用量超7000次,研发出单层厚度10纳米的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及三维互通纳米复合材料。2016年入选国家海外杰出人才引进计划,2022年获评河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担任院长期间主持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循层渐进"教育理念和"一体四翼"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产学研结合。2023年获评天津市优秀青年研究生指导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2项
康旭东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IEEE Senior Member(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高分辨高光谱图像获取与处理,遥感图像融合与识别。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2017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3),中国图象与图形学会2017 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与IEEE 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学生最佳论文。担任《IEEE TGRS》,《 IEEE GRSL》,《 IEEE JMASS》, 《遥感学报》等国内外知名期刊编委,被评为IEEE TGRS 最佳审稿人与IEEE GRSL 最佳审稿人。
杨志南教授现任华北理工大学河北钢铁实验室主任,是先进结构材料领域贝氏体轨道钢重点研发计划首席青年科学家,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多年来,他聚焦先进钢铁材料设计及绿色、高效制造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攻关,开发了轨道钢、轴承钢、耐磨钢等多种高性能钢铁材料及力学冶金关键技术,相关成果在多家重点企业落地应用,并被纳入多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他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1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多项;出版专著、译著各1部;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河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和机械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并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河北冶金青年科技奖;获河北青年五四奖章、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伍冬睿,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动化学士,2006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硕士,2009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IEEE Fellow, IEEE模糊系统汇刊(IF=11.9) 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脑机接口、机器学习、智慧医疗、情感计算。
主持基金委青A、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课题、华为、百度、阿里、蚂蚁等项目或课题。
出版学术专著《Perceptual Computing》(Wiley-IEEE出版社),发表 Proceedings of the IEEE、IEEE TPAMI、National Scienec Review 等SCI论文100余篇,ESI高引13篇,谷歌学术总引用1.6万余次(H=67),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2020-2024连续5年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终身、年度)。授权国际专利5项,中国发明专利17项,转让4项。两个一作算法进入Matlab Fuzzy Logic Toolbox。
获2023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1/5),2023《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智能计算创新人物,6个青年科学奖 (2022教育部青年科学奖,2021中国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20 USERN Prize in Formal Sciences,2017 IEEE系统、人和控制论学会首届青年科学家奖,等),6个杰出论文奖 (2021 IEEE 神经系统与康复工程汇刊最佳论文奖,2014 IEEE 模糊系统汇刊杰出论文奖,2012 IEEE 计算智能学会杰出博士论文奖,等),2022湖北青年五四奖章,等。
宋勇峰,中共党员,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耶鲁大学博士后,现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济南市中心医院)院长。兼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委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内分泌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委会委员等职。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资助,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以及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医师、山东省十佳青年医师等荣誉称号。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华夏青年医学科技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励。
近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 Metabolism(3篇)、Nature Metabolism、Cell Research、Journal of Hepatology、eBioMedicine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多篇获F1000推荐或被选为封面文章。两次受邀在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杂志针对“脂代谢紊乱”发表观点文章。作为执笔专家参与制定中华医学会临床指南/专家共识5部。
颜徐州,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互锁聚合物和动态高分子材料。2009年在浙江理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在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8年分别在美国犹他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9月入职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独立研究工作。主持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1)、参与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等多项,入选上海市东方学者(2018)、曙光学者(2022)计划。
聂安民,燕山大学教授,致力于发展和应用原位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聚焦原位加载装置设计、超硬材料的微纳米力学问题和构效关系研究。发展了针对强共价键材料的原位微纳米力学实验平台,实现了金刚石微纳力学性能的精确测量及微观结构演变的实时观测;提出了突破金刚石理论强度的设计策略,揭示了金刚石和cBN等强共价晶体中非密排面位错滑移与切变孪生介导的奇异塑性形变机制。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和Matter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200余篇,拥有15件发明专利;研究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网站、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Science Daily等多家媒体评述和报道。
赵辉,山东乐陵人,1984年生,国家优青人才项目获得者(2019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巴渝学者讲座教授,荣获第30届孙越崎能源青年科技奖、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现任长江大学副校长,兼任低碳催化与二氧化碳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人工智能分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及会评专家、美国石油工程师协会(SPE)会员、中国通信工业协会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石油学报》《石油科学通报》等期刊编委。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油田企业重大课题等10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石油工程、计算数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及热点论文3篇、2017年度中国石油科学十佳论文奖论文1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1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8项;荣获省政府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1)、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1,3)、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1)、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3)。
研究发展了新的油气藏智能开发模拟及优化调控技术,创立了高效率、无网格特征的数值模拟新方法,构建了智能注采、井网井位以及压裂缝网一体化优化技术,开展了配套油气井智能监测调控工具的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油气藏智能开发模拟优化软件(INSIM)及Web端云平台系统,荣获中石油梦想云大赛优秀成果奖(高校唯一),并被深度嵌入到中海油首款海上油藏数模软件OSIM,助力其国产化替代。
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近30个油田取得了应用和推广,先后被石油界发行量最大的技术杂志JPT(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石油科技)报道,同时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资助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主办期刊《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进行封面和长文综述报道,相关技术被集成和引入到全球最大的油藏数值模拟开源软件MRST(挪威科技工业研究所)和雪佛龙、壳牌等国外石油公司的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中。
刘芳洋,教授,博导,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获得者,现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卓越工程师学院副院长、先进电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和第六次国家术预测能源领域专家。
此外,还担任国家能源金属资源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有色金属增值冶金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有色金属材料化冶金、能量高效转换与安全储存材料,具体包括半导体材料冶金(钙钛矿和铜锌锡硫等硫、卤化物半导体光伏材料)、离子导体材料冶金(锂磷硫氯和锂钇氯等硫、卤化物全固态锂离子电池材料),以及光伏/半导体行业固废处理与资源化等方面的研究。
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Nature Energy、Advanced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科学通报和中国科学等多个国内外知名刊物发表SCI论文8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2项,其中30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10余项工程应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多个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以下是青B获得者申请人的履历介绍:
陈静,男,安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教授(PI)、博导,主要从事植物抗病毒免疫学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B类)资助(2025),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 (C类)(202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2023)。以第一作者在Nature《自然》正刊发表论文,是Nature刊发的国内植物抗病毒领域的首篇成果。研究成果入选江苏省十大科技进展(现代农业领域),江苏省自然科学百篇优秀学术成果(2024),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25)。2023年度入选安徽省青年拔尖人才。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Nature,PLoS Pathogens,Virology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论文。
刘超博士为广州妇儿中心优生围产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蛋白质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在减数分裂、精子形态建成等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研究,并探索其与男性生殖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关系,在克氏综合症、无头精子症、男性迟发性性腺机能减退症等方面开展了部分工作。
近5年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3项。迄今已在EMBOJ、Curr Biol、Nat.Commun、Adv.Sci、Autophagy、Am.J.Hum.Genet、NucleicAcidsRes等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青年科技奖、妇幼健康研究会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李昌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23)获得者。2020年博士毕业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20年至2022年于中山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至2024年转聘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2024年12月任职广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HSC)代谢和骨髓微环境调控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CellStemCell、Blood、AdvancedScience、Hepatology等国际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论文9篇,论文他引500余次,单篇最高100余次。研究成果推动治疗老年供者干细胞移植的临床试验2项。担任CellProliferation、iMeta、LifeMedicine、广州医药等多家国内外期刊编委。
陈苗苗,女,博士,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杰青,湖北省楚天学子。长期致力于食品安全传感检测方法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Food Chemistry等国际学术期刊。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获授权专利3项。
汤苏安系珠江医院骨科中心主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南方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一直专注于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率先系统解析了髌骨下脂肪垫病理变化的规律,为阐明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此次获批项目将继续聚焦髌骨下脂肪垫在膝骨关节炎进展中的动态演进特征和作用机理,并探索靶向干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新策略。
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项目;以通讯作者(含共通)和第一作者(含共一)身份在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2025)、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24)、Advanced Science(2025、2024)、Science Signaling(2022)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3篇。研究工作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3篇)、Nature Reviews Rheumatology亮点推荐、eBioMedicine同期述评、ESI高被引论文等。
谢晓灵系珠江医院血液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南方医科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长期专注于白血病干细胞命运调控核心机制的前沿研究,系统性地鉴定了多个关键调控分子靶点,并提出了多项原创性干预与治疗策略,为白血病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此次获批项目将进一步聚焦于白血病干细胞微环境的机制研究,为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临床应用转化。
近年来,主持多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项目,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等人才项目资助;授权中国发明专利3项。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Blood、Oncogene等期刊发表论文15篇。担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
王寒霄,2014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2020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之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22年至今就职于深圳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任助理教授、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随机控制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主要关心时间不一致控制问题、随机 Volterra 积分方程及相关偏微分方程、随机线性二次问题等。
在 J. Math. Pures Appl.、SIAM J. Control Optim.、Finance Stoch.、Ann. Inst. Henri Poincare Probab. Stat.、J.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等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自然、广东省等多项科研项目。入选深圳市“鹏城孔雀”计划C岗,深圳大学2035追求卓越研究计划,独立获得2021年Stochastics and Dynamics最佳论文奖。
殷勤,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研究员(兼职)。2025年国自然青B(原优青)获得者,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荣获2025年ChemComm Emerging Investigator;2023年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以及2021年度深圳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2009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导师:李金恒),2014年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游书力院士)。2014-2017年,在德国“洪堡奖学金”支持下,于柏林工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Martin Oestreich)。2017年6月-2021年6月,加入南方科技大学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院 任职副研究员(合作者:张绪穆 教授)。2021年7月加入深圳理工大学药学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任职独立PI,课题组长。2025年7月晋升为长聘副教授。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聚焦于有机合成化学及其在药物制备以及新药发现中的应用。迄今为止发表一作和通讯文章40余篇,包括Chem. Soc. Rev. ,JACS , Angew,ACS Catal., Chem. Sci. 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B、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
徐鹏,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8年于北京大学获环境科学专业博士学位,随后进入武汉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农业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水环境学等。主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博士后面上科学基金(二等资助)和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站中),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面上和国际合作)以及深圳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专项等。
申请人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和出版中文著作2部,其中,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了包括Nature、Nature Food、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的SCI论文11篇,出版了中文专著1部。担任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土壤学报》、《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等刊青年编委,并长期担任包括Nature Food, Nature Communication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JGR: Biogeoscienc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10多个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王周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研部主任,浙江省领军创新团队负责人,浙江省杰青,浙江省特聘专家,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长期聚焦FGF衰老与再生调控及新药研发”,近年围绕FGF与衰老再生,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Aging, Science Advance,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Science等发表高水平SCI论文40余篇,其中10篇IF≥20。累计他引超过14000次,H指数37。
主持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原优青),国家级自然面上(2项)/青年基金(C类),浙江省杰出青年等基金10余项。作为负责人获批浙江省细胞生长因子与衰老及再生领军创新团队,实现该项目温州“零”的突破。核心参与全国教学成果奖,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王正国院士创伤医学奖创新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二等奖等。
沈易,研究生导师,研究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学博士,美国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联合培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模拟和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高性能(高速、高精度、高能效)模数转换器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
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中国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22)。入选杭州市西湖明珠工程青年人才,小米青年学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包括IEEE JSSC、TCAS-I/II、ISSCC、CICC等集成电路旗舰期刊和会议。先后担任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I: Express Briefs、IEEE Open Journal of Circuits and Systems和IEICE Electronics Express的编委。
仝柯,燕山大学校聘教授。2013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18年以联合培养博士生身份赴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NIMS)开展合作研究,2019年在大连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燕山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20年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近5年发表SCI论文29篇,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Nat Synth、Adv Funct Mater、PNAS、Acta Mater等发表论文16篇,参编专著2本。目前主要从事金刚石材料强韧化方面的研究。
马斌,男,1992年出生,扬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B类)获得者(原国家优青)。202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遗传学专业,师从何祖华院士,获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开展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何祖华院士与陈晓亚院士。2023年作为扬州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加入扬州大学农学院。曾获中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扬州市绿扬金凤优秀博士等人才项目资助。
主要从事作物源库关系以及优质高产的遗传基础研究,先后主持科技创新2030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海南种业实验室与中种“联合揭榜挂帅”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和中国博士后面上项目等。申请5项国内发明专利和2项国际专利(PCT),已获得授权专利1项,在Nature Genetics,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Rice,Molecular Breeding,Star Protocols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刘斯洋副教授2021年1月入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长期从事遗传统计、生物信息学及人工智能领域方法的研发与应用研究;近年来,围绕如何高效识别疾病遗传与环境病因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研发了多项创新算法和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真实世界健康医疗大数据,系统解析生命早期妇幼人群疾病及中老年脑血管病的病因机制,构建了部分疾病的预警与干预模型;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NATURE》《BLOOD》《J HEPATOL》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和深圳市科技项目各1项,为课题骨干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区域联合重点基金等科研任务。
来源:研智港,各高校官网信息,网大论坛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