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事实上,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早已纳入教育部的规划设计中。2023年12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发布《深入推进分类发展,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一文,明确提出要建设学科交叉中心,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开辟特区。2024年11月,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在总结“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的显著成效时提到,布局建设16个学科交叉中心。这意味着,学科交叉中心的阵容正在扩大。
图源:软科
图源:软科
优势学科,交叉开花
2020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门类代码为“14”)。交叉学科,正式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学科门类。
国家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及,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水平,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建设联合创新平台和重大科研设施,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学科门类设立的推动下,不少高校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交叉学科建设。
图源:软科
从现有情况来看,高校在交叉学科建设上的布局大多是立足自身优势学科,因势而建,也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众多交叉学科中,人工智能无疑是最热的那一个——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统计,全国已有27所高校开设,热度断层第一。而作为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在不同学校的开设,也有不同侧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在仪器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率先进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以雄厚科研实力深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锚定空天强国战略目标,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图源:软科
仿生智能是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新方向,通过模仿生物运动机理赋能空间飞行器,使其在极端环境中具备生存和适应能力,郭雷院士团队形成了从理论创新到仿生复眼、智能导航系统等一系列成果,已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应用。余贵珍教授团队面向矿区非结构化道路场景运输需求,研制出车规级控制器M-BOX/V-BO等核心设备,开发系列自动驾驶重型矿车,实现矿山安全生产零事故并提升生产效率。于海洋教授团队聚焦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智能系统跨尺度安全演化、自行驾驶关键链路检测等技术,开发虚实结合的自动驾驶智能安全测试验证平台,有效支撑智能交通安全防护。
(图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工智能飞向高空,也潜入深海。大连海事大学的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法学等“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在服务智能航运和海洋强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所在的人工智能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研究队伍,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设计与分析、类脑计算与自主智能、跨媒体认知智能、大数据与知识工程、水下机器人、无人船系统、自主无人机系统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建立了相关研究基地,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总体来看,各高校都在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交叉学科布局。交叉学科的实践正在从概念走向落地,既丰富了高校学科建设,也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来源:教育部,软科,爱科会易(uconf.com)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8月28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对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方案》提出,实施急需学科专业超常布局行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快速布局一批学科专业点;实施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孵化行动,布局建设一批示范性学科交叉中心;实施存量学科专业优化行动,对社会需求明显不足、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学科专业点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
事实上,建设学科交叉中心早已纳入教育部的规划设计中。2023年12月,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发布《深入推进分类发展,构建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一文,明确提出要建设学科交叉中心,为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开辟特区。2024年11月,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报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工作情况,在总结“双一流”建设8年多来取得的显著成效时提到,布局建设16个学科交叉中心。这意味着,学科交叉中心的阵容正在扩大。
图源:软科
图源:软科
优势学科,交叉开花
2020年12月30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决定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门类代码为“14”)。交叉学科,正式成为我国“最年轻”的学科门类。
国家高度重视交叉学科建设,《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及,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强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水平,构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建设联合创新平台和重大科研设施,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学科门类设立的推动下,不少高校已经开始积极布局交叉学科建设。
图源:软科
从现有情况来看,高校在交叉学科建设上的布局大多是立足自身优势学科,因势而建,也由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在众多交叉学科中,人工智能无疑是最热的那一个——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统计,全国已有27所高校开设,热度断层第一。而作为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的新兴交叉学科,在不同学校的开设,也有不同侧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依托在仪器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学科优势,率先进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研究,以雄厚科研实力深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锚定空天强国战略目标,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图源:软科
仿生智能是人工智能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新方向,通过模仿生物运动机理赋能空间飞行器,使其在极端环境中具备生存和适应能力,郭雷院士团队形成了从理论创新到仿生复眼、智能导航系统等一系列成果,已在国家重大工程中应用。余贵珍教授团队面向矿区非结构化道路场景运输需求,研制出车规级控制器M-BOX/V-BO等核心设备,开发系列自动驾驶重型矿车,实现矿山安全生产零事故并提升生产效率。于海洋教授团队聚焦自动驾驶和智能交通系统,研究智能系统跨尺度安全演化、自行驾驶关键链路检测等技术,开发虚实结合的自动驾驶智能安全测试验证平台,有效支撑智能交通安全防护。
(图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工智能飞向高空,也潜入深海。大连海事大学的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法学等“双一流”建设优势学科,在服务智能航运和海洋强国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所在的人工智能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一支较高水平的人工智能研究队伍,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设计与分析、类脑计算与自主智能、跨媒体认知智能、大数据与知识工程、水下机器人、无人船系统、自主无人机系统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建立了相关研究基地,培养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总体来看,各高校都在结合自身优势进行交叉学科布局。交叉学科的实践正在从概念走向落地,既丰富了高校学科建设,也为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
来源:教育部,软科,爱科会易(uconf.com)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