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参加学术会议意味着预订机票、收拾行囊,飞往另一座城市。如今,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完全虚拟的线上会议、传统的线下会议,以及兼具两者特点的混合模式会议。它们各有优劣,选择哪种形式,以及如何更好地参与,成为研究者们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线上会议的“得”: 普惠、经济、高效。它打破了地域和经济的壁垒,让更多预算有限的学生和青年学者有机会接触到顶尖的学术内容。内容可回放的特点也让知识的吸收率变得更高。
线上会议的“失”: 社交的“降维打击”。学术会议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那些在走廊里、餐桌上发生的非正式、深度的、激发灵感的随机交流,在线上几乎无法复现。
线下会议的“得”: 真实的“连接”。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互动,所建立的信任感和联系深度是线上无法比拟的。全身心沉浸在学术氛围中,更容易迸发出新的研究火花。
线下会议的“失”: 高昂的“门槛”。时间、金钱和签证等问题,将很多人挡在了门外。
混合会议试图结合两者的优点,但对参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您是哪种身份,都需要更主动地去打破线上与线下的“次元壁”。
主动出击,打破沉默: 不要只做一个默默无闻的“观众”。积极利用聊天框、Q&A功能提问,让现场的报告人和听众“看到”你的存在。
提前测试设备与平台: 确保您的麦克风、摄像头和网络连接在报告或提问时万无一失。提前熟悉会议使用的虚拟平台(如Zoom, Teams, Gather Town)。
规划“虚拟社交”: 留意会议日程中的线上专属社交环节,如虚拟圆桌、线上Poster展区等。可以尝试通过会议APP或邮件,提前预约与您感兴趣的学者进行一对一的线上交流。
注意时差,管理精力: 跨时区的会议很容易打乱作息。提前规划好日程,有选择地参加对您最重要的环节,利用回放功能补看其他内容。
善用线上工具,拓展人脉: 充分利用会议的APP或线上平台。您可以看到所有线上参会者的名单和资料,如果发现感兴趣的学者,可以主动发起线上联系,甚至当场安排一次简短的视频通话。
扮演“桥梁”角色: 在Q&A环节,可以主动关注来自线上观众的提问,帮助他们与现场报告人更好地互动。
会后利用回放,查漏补缺: 线下参会最大的遗憾就是无法参加平行的分会场。混合会议最大的优势就是提供了所有报告的回放。会议结束后,花些时间在线上“补课”,让您的参会价值最大化。
结论
未来的学术交流,无疑是这三种模式并存的时代。线上会议降低了知识传播的门槛,线下会议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深度社交,而混合会议则在努力探索一条融合之路。作为研究者,理解每种模式的特点,并根据自己的预算、时间和社交目标,采取最合适的参与策略,才能在任何形式的会议中都游刃有余,收获满满。
2025.11.07 - 2025.11.09 中国 南京
2025.11.07 - 2025.11.09 中国 广州
2025.11.07 - 2025.11.09 中国 深圳
投稿截止 2025.09.05
投稿截止 2025.09.25
投稿截止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