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教育部:法律、医学硕博,将推广没有学位论文

25
2025-09-04 10:01:43

不仅仅是工程硕博,其他学科的硕博毕业生,也可以不写学位论文?

8月28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新闻通气会,介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进展情况。会上提到:“进一步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机制,首次实施通过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今年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中,有67名学生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改变了传统学位论文的单一形式,今后将向农业、医学、法律等更多专业学位类别推广。”

近年来,众多高校不再强制要求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024年4月,学位授予的要求迎来大幅度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出台,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学位法》规定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可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获得相应学实践成果作为与学位论文等同的学位授予条件,首次被写入法律条文。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完善,未来,破除“唯论文”的研究生多元评价机制,将进一步扩大实施学科范围

| 学位授予,不唯论文

2024年4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指出,要培养“能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中期考核需提交实践研究报告,完成学位论文则是必备环节

据媒体报道,来自不同高校的多位在读专业硕士也表示,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是该校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

然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必须以学位论文作为标签之一吗?答案是否定的。从“破五唯”到《学位法》,国家从顶层设计着眼,都在致力于学术评价和学位授予与论文脱钩。

2024年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出台,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学位条例施以来,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首次全面修订

《学位条例》向《学位法》的“变身”中,构建“三级两类”学位体系制度是备受关注的制度创新。本次立法后,学位论文成为专硕毕业的非必要选择

但是,不唯论文不代表获得专业学位更容易。曾参与《学位法》立法工作的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徐靖提出,《学位法》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提出不同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 分类培养,教育多元

《学位法》中,对专硕和学硕“区别对待”的背后,凸显出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对分类发展的强调与重视。一方面,重视学术学位的培养,让学生敢于去闯无人区,从事原始创新,在基础理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专业学位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高校也在进一步破解专业型研究生偏学术化的瓶颈。自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3年来,高校、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中国卓越工程师的成长之路。

天津大学遴选首批10项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示范精品项目,推动学位授予标准与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以及国家战略需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升级的实践创新能力紧密绑定;浙江大学率先打破传统工程师职称评审对工作年限、业绩、论文等方面的硬性要求,出台《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已有1310位研究生毕业同时获得工程师职称证书;同济大学以“需求导向、培养匹配、校企联动、动态调整”为原则建设企业课题库,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合……

到2025年,这项计划终于迎来了验收时刻。在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行了两场没有学位论文的硕士答辩会。2022级工程硕士张百川与赵越东凭借扎实的产业实践成果,成为学校首批以产品设计类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答辩现场,“5位评委一致通过,建议授予工程硕士学位,评价为‘优秀’。”

全国工程教指委副秘书长肖曦指出,今年全国高校已涌现一批类似探索。“这场答辩是一次创新探索,其引发的思考也为进一步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借鉴。

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交出亮眼答卷的同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表示,下一步,则要重点考虑如何以标准建设为统领,推动实现机制化、常态化、国际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郝彤亮透露,下半年教育部将正式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根据标准要求,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引领带动更多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建立多级联动、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培养新体系。

一是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到2030年,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二是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找准各领域产教融合培养结合点,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精准对接。

教育部将推动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出海”,加快推动工程教育标准国际互认,为全球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增长的新时代,职业分类越来越细,研究生在各行各业就业的比例逐年升高,专业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适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使得专业学位硕士在市场拥有更明显的就业优势,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是一项突破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显然,首批67位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程硕士,成为借鉴的“样本”。他们的出现,正在打破“唯论文”评价的固有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向更加多元、更加贴近实际的方向迈进。

未来,学术论文不再是通往学位的唯一通道,更多元的成果形式、更加灵活的评价体系,正为中国教育注入新的可能。

 

来源:软科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不仅仅是工程硕博,其他学科的硕博毕业生,也可以不写学位论文?

8月28日,教育部举行“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新闻通气会,介绍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工作进展情况。会上提到:“进一步完善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培养、分类评价机制,首次实施通过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今年首届工程硕博士专项毕业生中,有67名学生通过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改变了传统学位论文的单一形式,今后将向农业、医学、法律等更多专业学位类别推广。”

近年来,众多高校不再强制要求硕士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2024年4月,学位授予的要求迎来大幅度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以下简称学位法)出台,并于今年1月1日正式实施。《学位法》规定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申请人可通过规定的实践成果答辩获得相应学实践成果作为与学位论文等同的学位授予条件,首次被写入法律条文。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完善,未来,破除“唯论文”的研究生多元评价机制,将进一步扩大实施学科范围

| 学位授予,不唯论文

2024年4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指出,要培养“能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领域中复杂问题”的人才,中期考核需提交实践研究报告,完成学位论文则是必备环节

据媒体报道,来自不同高校的多位在读专业硕士也表示,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是该校申请学位的基本要求

然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必须以学位论文作为标签之一吗?答案是否定的。从“破五唯”到《学位法》,国家从顶层设计着眼,都在致力于学术评价和学位授予与论文脱钩。

2024年4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出台,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自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学位条例施以来,我国学位法律制度的首次全面修订

《学位条例》向《学位法》的“变身”中,构建“三级两类”学位体系制度是备受关注的制度创新。本次立法后,学位论文成为专硕毕业的非必要选择

但是,不唯论文不代表获得专业学位更容易。曾参与《学位法》立法工作的中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徐靖提出,《学位法》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提出不同培养要求,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 分类培养,教育多元

《学位法》中,对专硕和学硕“区别对待”的背后,凸显出我国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对分类发展的强调与重视。一方面,重视学术学位的培养,让学生敢于去闯无人区,从事原始创新,在基础理论方面作出更大贡献。另一方面,更加重视专业学位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高校也在进一步破解专业型研究生偏学术化的瓶颈。自2022年起,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3年来,高校、企业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中国卓越工程师的成长之路。

天津大学遴选首批10项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示范精品项目,推动学位授予标准与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以及国家战略需求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升级的实践创新能力紧密绑定;浙江大学率先打破传统工程师职称评审对工作年限、业绩、论文等方面的硬性要求,出台《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师职称资格评审办法》,已有1310位研究生毕业同时获得工程师职称证书;同济大学以“需求导向、培养匹配、校企联动、动态调整”为原则建设企业课题库,推动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合……

到2025年,这项计划终于迎来了验收时刻。在6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进行了两场没有学位论文的硕士答辩会。2022级工程硕士张百川与赵越东凭借扎实的产业实践成果,成为学校首批以产品设计类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答辩现场,“5位评委一致通过,建议授予工程硕士学位,评价为‘优秀’。”

全国工程教指委副秘书长肖曦指出,今年全国高校已涌现一批类似探索。“这场答辩是一次创新探索,其引发的思考也为进一步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提供了借鉴。

而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交出亮眼答卷的同时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长郝彤亮表示,下一步,则要重点考虑如何以标准建设为统领,推动实现机制化、常态化、国际化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郝彤亮透露,下半年教育部将正式发布《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并根据标准要求,试点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认证工作,完善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机制,引领带动更多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建立多级联动、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培养新体系。

一是向所有工程硕博士推广。到2030年,推动超半数工程硕博士培养单位自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二是向全部67个专业学位类别推广找准各领域产教融合培养结合点,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构建分类培养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精准对接。

教育部将推动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出海”,加快推动工程教育标准国际互认,为全球高等工程教育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增长的新时代,职业分类越来越细,研究生在各行各业就业的比例逐年升高,专业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人才适合社会现实的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定位,使得专业学位硕士在市场拥有更明显的就业优势,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是一项突破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显然,首批67位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程硕士,成为借鉴的“样本”。他们的出现,正在打破“唯论文”评价的固有模式,推动人才培养向更加多元、更加贴近实际的方向迈进。

未来,学术论文不再是通往学位的唯一通道,更多元的成果形式、更加灵活的评价体系,正为中国教育注入新的可能。

 

来源:软科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