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期刊Nature发布了一项震惊学界的调查:一个隐藏在乌克兰的论文工厂网络自2017年起,已向380本学术期刊投递大量可疑论文,涉及1517篇研究成果、460所高校及4500余名研究者,成为欧洲迄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系统。这一网络的浮出水面,揭示了全球学术界中隐秘而庞大的“黑产链”。
图源 Nature
一切始于2022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诚信专家Anna Abalkina发现多篇论文中作者的邮箱域名与其学术单位的地理位置不匹配。她锁定其中最频繁出现的域名“tanu.pro”,并将该网络命名为“Tanu.pro”。随后,Abalkina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的Svetlana Kleiner合作,追踪到60多个相关可疑邮箱域名,这些域名出现在2017至2025年间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涵盖46个国家,以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为主。
这不是某个小作坊的“散户生意”,而是一条分工明确、流程成熟的 “学术黑产链”:从选题、写稿、数据分析到投稿发表,只要客户付钱,就能拿到一篇 “符合期刊要求” 的 “成果”。
更讽刺的是,当调查人员追溯 “Tanu.pro” 的注册信息时,答案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域名的归属方,是乌克兰基辅一家名叫Scientific Publications(“科学出版物”) 的公司。
基辅,这个自 2022 年起就时常被炮火笼罩的城市,甚至前天才又遭到来自无人机的顶点打击。可这家 “论文工厂” 却在战火里 “坚守岗位”。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面对质疑,“科学出版物” 公司回应《Nature》称,并未拥有或使用 “tanu.pro” 及其他被调查的可疑域名;当被问及是否 “按需造文”“出售署名” 或 “为客户创建邮箱” 时,公司以 “商业机密” 为由拒绝正面答复,仅强调 “近十年服务过 60 多国数万研究者,提供高质量透明服务”,还声称 “致力于预防学术不端,为各国机构提供诚信咨询”。然而,这种回避态度反而加深了外界对其操作性质的质疑。
Kleiner说,Tanu.pro论文工厂“非常高产”,已发表的只是冰山一角。在过去几年里,斯普林格·自然集团收到了很多份与Tanu.pro相关的投稿,其中大部分被拒,但有79篇发表。Kleiner将发表在斯普林格·自然期刊上的77篇Tanu.pro论文,与来自相同期刊和出版年份、合著者数量相同但没有论文工厂生产迹象的77篇论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Tanu.pro论文的作者中,44%拥有教授或系主任等级别较高的大学职位,而对照组论文中的这一比例为30%。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学生、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及发表压力巨大的人才会求助论文工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科学诚信的Jennifer Byrne说,但这些公司似乎迎合了那些身居高位的研究人员的需求。
在期刊开始撤回和拒收带有可疑域名的论文后,一些论文工厂已停止使用它们。“这说明论文工厂不断适应检测工作,并始终保持领先一步,而出版商只能在后追赶。”Abalkina说。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些论文中同行评审的名字似乎没有任何学术记录,这表明论文工厂可能向期刊推荐虚假审稿人。
“论文工厂远离你的国家,并不意味着你们国家的学者就不会使用这些服务。”Abalkina说,“这是一个必须共同应对的国际问题。”
参考资料:
来源:Nature,科研猫,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年9月4日,期刊Nature发布了一项震惊学界的调查:一个隐藏在乌克兰的论文工厂网络自2017年起,已向380本学术期刊投递大量可疑论文,涉及1517篇研究成果、460所高校及4500余名研究者,成为欧洲迄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系统。这一网络的浮出水面,揭示了全球学术界中隐秘而庞大的“黑产链”。
图源 Nature
一切始于2022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研究诚信专家Anna Abalkina发现多篇论文中作者的邮箱域名与其学术单位的地理位置不匹配。她锁定其中最频繁出现的域名“tanu.pro”,并将该网络命名为“Tanu.pro”。随后,Abalkina与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的Svetlana Kleiner合作,追踪到60多个相关可疑邮箱域名,这些域名出现在2017至2025年间发表的论文中,作者涵盖46个国家,以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为主。
这不是某个小作坊的“散户生意”,而是一条分工明确、流程成熟的 “学术黑产链”:从选题、写稿、数据分析到投稿发表,只要客户付钱,就能拿到一篇 “符合期刊要求” 的 “成果”。
更讽刺的是,当调查人员追溯 “Tanu.pro” 的注册信息时,答案让所有人都愣住了:域名的归属方,是乌克兰基辅一家名叫Scientific Publications(“科学出版物”) 的公司。
基辅,这个自 2022 年起就时常被炮火笼罩的城市,甚至前天才又遭到来自无人机的顶点打击。可这家 “论文工厂” 却在战火里 “坚守岗位”。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面对质疑,“科学出版物” 公司回应《Nature》称,并未拥有或使用 “tanu.pro” 及其他被调查的可疑域名;当被问及是否 “按需造文”“出售署名” 或 “为客户创建邮箱” 时,公司以 “商业机密” 为由拒绝正面答复,仅强调 “近十年服务过 60 多国数万研究者,提供高质量透明服务”,还声称 “致力于预防学术不端,为各国机构提供诚信咨询”。然而,这种回避态度反而加深了外界对其操作性质的质疑。
Kleiner说,Tanu.pro论文工厂“非常高产”,已发表的只是冰山一角。在过去几年里,斯普林格·自然集团收到了很多份与Tanu.pro相关的投稿,其中大部分被拒,但有79篇发表。Kleiner将发表在斯普林格·自然期刊上的77篇Tanu.pro论文,与来自相同期刊和出版年份、合著者数量相同但没有论文工厂生产迹象的77篇论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在Tanu.pro论文的作者中,44%拥有教授或系主任等级别较高的大学职位,而对照组论文中的这一比例为30%。
“很多时候,人们认为学生、早期职业研究人员及发表压力巨大的人才会求助论文工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究科学诚信的Jennifer Byrne说,但这些公司似乎迎合了那些身居高位的研究人员的需求。
在期刊开始撤回和拒收带有可疑域名的论文后,一些论文工厂已停止使用它们。“这说明论文工厂不断适应检测工作,并始终保持领先一步,而出版商只能在后追赶。”Abalkina说。此外,调查还发现,一些论文中同行评审的名字似乎没有任何学术记录,这表明论文工厂可能向期刊推荐虚假审稿人。
“论文工厂远离你的国家,并不意味着你们国家的学者就不会使用这些服务。”Abalkina说,“这是一个必须共同应对的国际问题。”
参考资料:
来源:Nature,科研猫,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