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信息触手可及 通信连接未来——第八届信息通信与信号处理国际会议 (ICICSP 2025)在西安开幕!

9
2025-09-15 10:54:08

20259月13日,第 8 届信息通信与信号处理国际会议(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ICSP 2025)在西安盛大开幕。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 IEEE 联合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承办,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大型客机集成技术与模拟飞行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单位协办

本届会议以“信息触手可及 通信连接未来” 为主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探讨信息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发展趋势。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爱尔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40多位专家学者、产业界代表及青年研究者参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国际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开幕式:共筑学术高地

大会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彭海霞教授主持。大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王文杰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信息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与关键技术突破,强调会议旨在为全球同行构建“思想碰撞、成果共享、合作共赢” 的学术生态,推动理论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王文杰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科技处处长陈娟教授开幕辞中指出,在 6G 通信、人工智能与信号处理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学术交流对突破技术瓶颈、促进跨学科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与会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探索前沿方向、凝聚合作共识。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科技处处长陈娟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彭海霞教授

主旨报告:引领前沿探索

开幕式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褚晓文教授IEEE Fellow)东南大学曾勇教授(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IEEE Fellow南京邮电大学桂冠教授(IEEE Fellow)西安交通大学杨在教授分别带来了前瞻性主旨报告,涵盖大模型优化、低空通信、6G 安全与信号分析等前沿领域。

褚晓文教授Accelerating Large Mixture-of-Experts Models via Pipelining and Scheduling解析了稀疏激活混合专家(MoE)模型的训练挑战,提出通过流水线与调度策略提升大型语言模型(LLM)训练效率的创新方法,为大模型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技术路径。

曾勇教授Low-Altitude UAV ISAC based on Ray Antenna Array介绍了基于射线天线阵列(RAA)的新型 MIMO 架构。该架构无需依赖传统波束成形技术,具备硬件成本低、功耗小、角分辨率均匀等优势,为低空无人机集成感知与通信(ISAC)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桂冠教授Intelligent Signal Sensing and Recognition for 6G Physical Layer Security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在 6G 物理层安全中的应用,强调通过神经网络优化信号检测、分类及特定辐射源识别(SEI),构建适应动态环境的智能安全架构,为下一代通信系统的韧性与安全性提供了新思路。

杨在教授The Carathéodory-Fejér Theorem and Spectral Analysis of Signals重新审视了 Carathéodory-Fejér 定理在信号谱分析中的核心地位,阐述了其从一维到高维的扩展如何为子空间方法、压缩感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为现代信号处理提供了新的数学视角。

多维议程:聚焦前沿与应用

本次大会为期三天,议程内容丰富多元。除主旨报告外,还设置了13场特别专题会议以及4场在线口头报告、1场海报展示等多种学术交流活动。专题会议聚焦“航空飞行器及其设备的声学测量和信号处理”“先进阵列天线设计与信号处理方法”“水下声学、海洋探索和人工智能”“目标检测、估计、识别和跟踪”“基于稀疏表示和深度学习的机械故障诊断”等前沿议题。专家学者们围绕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学术前沿与产业化发展方向,促进跨界融合与创新。

共创未来:推动学术与产业联动

ICICSP 2025 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信息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也进一步夯实了国际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的平台基础。大会的召开,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融合,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并为构建开放、共享、协同的学术与产业生态贡献力量。

20259月13日,第 8 届信息通信与信号处理国际会议(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ICSP 2025)在西安盛大开幕。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 IEEE 联合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承办,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郑州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大型客机集成技术与模拟飞行全国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等单位协办

本届会议以“信息触手可及 通信连接未来” 为主题,旨在汇聚全球智慧,探讨信息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发展趋势。大会吸引了来自中国,英国,爱尔兰,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40多位专家学者、产业界代表及青年研究者参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为国际学术界与产业界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

开幕式:共筑学术高地

大会开幕式由西安交通大学彭海霞教授主持。大会主席、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王文杰教授致欢迎辞,他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信息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的基础研究成果与关键技术突破,强调会议旨在为全球同行构建“思想碰撞、成果共享、合作共赢” 的学术生态,推动理论创新与产业应用的深度融合。

西安交通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王文杰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科技处处长陈娟教授开幕辞中指出,在 6G 通信、人工智能与信号处理技术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学术交流对突破技术瓶颈、促进跨学科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期待与会者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探索前沿方向、凝聚合作共识。

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科技处处长陈娟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彭海霞教授

主旨报告:引领前沿探索

开幕式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褚晓文教授IEEE Fellow)东南大学曾勇教授(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IEEE Fellow南京邮电大学桂冠教授(IEEE Fellow)西安交通大学杨在教授分别带来了前瞻性主旨报告,涵盖大模型优化、低空通信、6G 安全与信号分析等前沿领域。

褚晓文教授Accelerating Large Mixture-of-Experts Models via Pipelining and Scheduling解析了稀疏激活混合专家(MoE)模型的训练挑战,提出通过流水线与调度策略提升大型语言模型(LLM)训练效率的创新方法,为大模型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技术路径。

曾勇教授Low-Altitude UAV ISAC based on Ray Antenna Array介绍了基于射线天线阵列(RAA)的新型 MIMO 架构。该架构无需依赖传统波束成形技术,具备硬件成本低、功耗小、角分辨率均匀等优势,为低空无人机集成感知与通信(ISAC)应用开辟了新方向

桂冠教授Intelligent Signal Sensing and Recognition for 6G Physical Layer Security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在 6G 物理层安全中的应用,强调通过神经网络优化信号检测、分类及特定辐射源识别(SEI),构建适应动态环境的智能安全架构,为下一代通信系统的韧性与安全性提供了新思路。

杨在教授The Carathéodory-Fejér Theorem and Spectral Analysis of Signals重新审视了 Carathéodory-Fejér 定理在信号谱分析中的核心地位,阐述了其从一维到高维的扩展如何为子空间方法、压缩感知及深度学习等技术奠定理论基础,为现代信号处理提供了新的数学视角。

多维议程:聚焦前沿与应用

本次大会为期三天,议程内容丰富多元。除主旨报告外,还设置了13场特别专题会议以及4场在线口头报告、1场海报展示等多种学术交流活动。专题会议聚焦“航空飞行器及其设备的声学测量和信号处理”“先进阵列天线设计与信号处理方法”“水下声学、海洋探索和人工智能”“目标检测、估计、识别和跟踪”“基于稀疏表示和深度学习的机械故障诊断”等前沿议题。专家学者们围绕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学术前沿与产业化发展方向,促进跨界融合与创新。

共创未来:推动学术与产业联动

ICICSP 2025 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信息通信与信号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也进一步夯实了国际学术交流与产业合作的平台基础。大会的召开,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融合,为全球数字化转型注入新的动力,并为构建开放、共享、协同的学术与产业生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