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学学会(Chinese Optical Society)是由光学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会于1979年12月10日在北京成立;1980年挂靠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1月,成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中国委员会。
根据《中国光学学会会士条例》,经专家评审,拟定10名2025年度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入选者,现对拟入选者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5年9月24日-30日。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发现公示名单中人员存在严重问题或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方式向中国光学学会秘书处提出异议。
2025年度中国光学学会会士拟定人选
2025年度中国光学学会外籍会士拟定人选
拟入选学者介绍
2025年度中国光学学会会士拟定人选(7人)
王义平(深圳大学 光纤传感技术专家)
王义平,男,1971年出,重庆人,现任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光纤传感技术粤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义平于1995年获得西安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重庆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重庆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至2007年在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至2009年在德国耶拿光子技术研究院任洪堡学者;2009年至2011年在南安普顿大学光电研究中心任玛丽居里学者;2012年入选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同年获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任广东省光纤传感技术粤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入选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2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王义平长期从事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
王兴军(北京大学 光电子集成芯片与信息系统专家)
王兴军,男,1976年生,现任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学院副院长、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王兴军于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5年4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任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电子工程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9年2月至2015年8月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2015年8月至2021年11月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2021年11月任北京大学电子学院教授;2022年9月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023年10月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24年7月当选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12月当选为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王兴军研究领域为:光电子集成芯片与信息系统。
刘辉(南京大学 光学超构材料专家)
刘辉,男,1974年生,湖北武汉人,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物理学院副院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2009年分别担任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获得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2019年获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2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主持承担科技部纳米科技专项课题,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超构材料、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及光子晶体,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在《自然·光子学》《物理评论快报》等期刊发表SCI论文,研究成果涵盖变换光学波导设计、金属等离激元共振耦合等领域。其团队合作提出的共形映射非线性光学设计方法发表于《自然·光子学》,入选“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扭转晶格拓扑简并点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许秀来(北京大学 低维半导体光电物理与器件专家)
许秀来,男,1975年生,江苏如皋人,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1996年获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学位,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博士学位。2005-2011年先后任日立剑桥实验室博士后、高级研究员,2009-2012年兼任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研究员。2011-2021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长;2021年12月 - 至今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长期从事半导体纳米体系光电子学研究,聚焦量子点单光子源、量子比特操控及微腔耦合等领域。主导研发“即插即用”单光子源器件,突破量子态操控与扩展技术,开发出可分辨光子数的探测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 等杂志发表文章120余篇,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科技部“973”课题,主导团队实现二维材料量子发射体谷对称性破缺、双光子Rabi劈裂等前沿成果,推动量子光学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发展。
宋清海(哈尔滨工业大学纳米光子学专家)
宋清海,男,1979年生,山东胶州人,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宋清海于1998年—2002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攻读学士学位;2002年-2007年在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2008年任美国西北大学物理系研究助理;2008年-2009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应用物理系研究助理;2009年-2010年任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助理;2011年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2012年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5年2月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宋清海主要从事纳米光子学的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纳结构中的光场调控,他带领团队针对微型激光的出射、模式控制以及其在通信和传感上的应用展开系统研究,获得光场调控领域的新机制与新方法,并拓展了微纳结构的新应用。
苏晓龙(山西大学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
苏晓龙,男,1979年生,陕西岐山人,现任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读于山西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国家基地)专业本科生,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7年7月就读于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光学专业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7月起任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博士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围绕连续变量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等研究方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2025年2月20日,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调控和实验验证,为连续变量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谭小地(福建师范大学 信息光学专家)
谭小地,男,1962年10月生,陕西西安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光子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小地于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东大学光学系技术光学专业学习;1984年获得山东大学技术光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7月至1987年9月在西安工业大学光学系光学教研室担任助教;1987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光学仪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5月至1992年10月在西安工业大学光学系光学教研室担任讲师;1996年4月至2001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系物理工学专业攻读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物理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4月至2003年12月在日本信息系统设计公司开发部担任技术骨干;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在日本光学信息处理软件公司开发本部担任高级工程师;2006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日本索尼公司核心装置开发本部担任高级技术分析师;2012年7月至2017年10月作为特聘专家全职回中国,在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1月加入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出任信息光子学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2023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谭小地的研究方向是信息光学。他长期从事光学理论科研及产品开发工作。在光学信息处理、光存储、显示技术和光测量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有着坚实的研究积累。研究方向为波动光学、全息光学、光学信息处理、液晶显示技术、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光子晶体、光测量学、图像处理、图像加密、以及数值计算和系统控制等。
来源:科学家之家,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国光学学会(Chinese Optical Society)是由光学界的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企事业单位自愿结成、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会于1979年12月10日在北京成立;1980年挂靠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7年11月,成立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中国委员会。
根据《中国光学学会会士条例》,经专家评审,拟定10名2025年度中国光学学会会士入选者,现对拟入选者予以公示,公示时间为2025年9月24日-30日。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发现公示名单中人员存在严重问题或有异议,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方式向中国光学学会秘书处提出异议。
2025年度中国光学学会会士拟定人选
2025年度中国光学学会外籍会士拟定人选
拟入选学者介绍
2025年度中国光学学会会士拟定人选(7人)
王义平(深圳大学 光纤传感技术专家)
王义平,男,1971年出,重庆人,现任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光电子器件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广东省光纤传感技术粤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王义平于1995年获得西安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重庆大学精密仪器及机械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获得重庆大学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至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至2007年在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至2009年在德国耶拿光子技术研究院任洪堡学者;2009年至2011年在南安普顿大学光电研究中心任玛丽居里学者;2012年入选深圳市孔雀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同年获聘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任广东省光纤传感技术粤港联合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入选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201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同年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6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2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王义平长期从事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
王兴军(北京大学 光电子集成芯片与信息系统专家)
王兴军,男,1976年生,现任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电子学院副院长、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副主任。王兴军于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1年7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获得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5年4月就读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任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电子工程系、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2009年2月至2015年8月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2015年8月至2021年11月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2021年11月任北京大学电子学院教授;2022年9月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特聘教授;2023年10月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2024年7月当选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12月当选为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王兴军研究领域为:光电子集成芯片与信息系统。
刘辉(南京大学 光学超构材料专家)
刘辉,男,1974年生,湖北武汉人,现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物理学院副院长、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8年、2009年分别担任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4年获得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2019年获中国光学学会光学科技奖一等奖; 2022年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3年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主持承担科技部纳米科技专项课题,自然基金重大项目课题。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学超构材料、金属表面等离激元及光子晶体,主持国家863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科研课题。在《自然·光子学》《物理评论快报》等期刊发表SCI论文,研究成果涵盖变换光学波导设计、金属等离激元共振耦合等领域。其团队合作提出的共形映射非线性光学设计方法发表于《自然·光子学》,入选“2024中国光学十大进展”;扭转晶格拓扑简并点研究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
许秀来(北京大学 低维半导体光电物理与器件专家)
许秀来,男,1975年生,江苏如皋人,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1996年获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学位,1999年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2005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博士学位。2005-2011年先后任日立剑桥实验室博士后、高级研究员,2009-2012年兼任剑桥大学Clare Hall学院研究员。2011-2021年12月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光物理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课题组长;2021年12月 - 至今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20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长期从事半导体纳米体系光电子学研究,聚焦量子点单光子源、量子比特操控及微腔耦合等领域。主导研发“即插即用”单光子源器件,突破量子态操控与扩展技术,开发出可分辨光子数的探测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B 等杂志发表文章120余篇,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科技部“973”课题,主导团队实现二维材料量子发射体谷对称性破缺、双光子Rabi劈裂等前沿成果,推动量子光学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发展。
宋清海(哈尔滨工业大学纳米光子学专家)
宋清海,男,1979年生,山东胶州人,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教授。宋清海于1998年—2002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攻读学士学位;2002年-2007年在复旦大学光科学与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2008年任美国西北大学物理系研究助理;2008年-2009年任美国耶鲁大学应用物理系研究助理;2009年-2010年任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助理;2011年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技术研究所教授;2012年起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25年2月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宋清海主要从事纳米光子学的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纳结构中的光场调控,他带领团队针对微型激光的出射、模式控制以及其在通信和传感上的应用展开系统研究,获得光场调控领域的新机制与新方法,并拓展了微纳结构的新应用。
苏晓龙(山西大学 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专家)
苏晓龙,男,1979年生,陕西岐山人,现任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998年9月至2002年7月就读于山西大学物理系物理学(国家基地)专业本科生,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7年7月就读于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光学专业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2007年7月起任山西大学光电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博士后。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重点项目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要从事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围绕连续变量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网络等研究方向,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2025年2月20日,山西大学苏晓龙教授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王剑威教授与龚旗煌教授课题组,成功实现了基于集成光量子芯片的连续变量纠缠簇态的确定性制备、调控和实验验证,为连续变量量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谭小地(福建师范大学 信息光学专家)
谭小地,男,1962年10月生,陕西西安人,现任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光子学研究中心主任。谭小地于1980年9月至1984年7月在山东大学光学系技术光学专业学习;1984年获得山东大学技术光学专业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7月至1987年9月在西安工业大学光学系光学教研室担任助教;1987年9月至1990年5月在北京理工大学工程光学系光学仪器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光学仪器专业工学硕士学位;1990年5月至1992年10月在西安工业大学光学系光学教研室担任讲师;1996年4月至2001年3月在日本东京大学工学系物理工学专业攻读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物理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4月至2003年12月在日本信息系统设计公司开发部担任技术骨干;2004年1月至2006年9月在日本光学信息处理软件公司开发本部担任高级工程师;2006年10月至2012年6月在日本索尼公司核心装置开发本部担任高级技术分析师;2012年7月至2017年10月作为特聘专家全职回中国,在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1月加入福建师范大学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出任信息光子学研究中心主任;2019年当选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2023年当选为美国光学学会会士。谭小地的研究方向是信息光学。他长期从事光学理论科研及产品开发工作。在光学信息处理、光存储、显示技术和光测量等领域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方面有着坚实的研究积累。研究方向为波动光学、全息光学、光学信息处理、液晶显示技术、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光子晶体、光测量学、图像处理、图像加密、以及数值计算和系统控制等。
来源:科学家之家,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