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特区当地时间2025年4月23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AAAS)公布了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本次共有将近250位杰出人士当选为院士(含国际荣誉院士IHM),其中6位院士毕业于中国内地高校。
这些学者分别是南京大学校友王贻芳、清华大学校友宋晓东(Dawn Song)、北京大学校友丹扬、南京大学校友盛冬宁(Donna Sheng)、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吉林大学校友李凯,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校友沈康。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声望的学术荣誉机构之一,兼具院士评选与政策研究职能。该机构每年从科学、人文、商业、政治、艺术等多元领域选举院士,当选者均为各领域佼佼者与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984年在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9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获博士学位。
王贻芳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发现了一系列新粒子和新现象,在轻强子谱和粲物理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构想并领导了其研制,是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积极推动自主技术研发,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技术突破。成功组织多个国际大型合作项目,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的影响力。
因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十佳全国科技工作者”、CCTV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荣获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日经亚洲奖”科学技术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庞蒂科夫奖、“影响中国”2018年度科技人物、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等。他也被授予泰国苏南纳里大学、德国波鸿大学名誉博士、意大利共和国指挥官勋章。
宋晓东(Dawn Son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1996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
宋晓东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学习、网络安全和区块链。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斯隆研究奖,入榜2009年度麻省理工学院《MIT 技术评论》评选的35 位 35 岁以下“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家”,2018年当选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她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学者,在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前,她曾于2002年至2007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本次因对计算机安全和隐私的贡献而获选。
丹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本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专注于神经递质分泌与突触可塑性研究,并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主攻视觉系统信息编码。其研究团队开创性地运用光遗传学、电生理记录及神经环路追踪技术,系统揭示了控制快速眼动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环路机制,并阐明了前额叶皮层执行控制功能的神经基础。她在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获阿尔弗雷德·P·斯隆研究奖学金、贝克曼青年研究者奖等荣誉。
盛冬宁(Donna Sheng),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在1984年和1989年先后在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曾在美国休斯顿大学高温超导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自2000年起担任现职以来,其主要专注于二维系统的研究,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特别是强关联电子系统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李凯,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1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1983年获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于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至今已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20余年,在构建平行可分布式系统和重复数据删除系统、数据分析等领域有极高建树。
沈康,斯坦福大学生物系和病理学系终身教授,吴蔡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康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1989级医疗系校友,1999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脑部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Science、Nature、Neuron和Nat Neurosci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其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为理解突触发育、轴突运输和树突发育等生命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Alfred Sloan award和Searle Scholar award等多种荣誉。沈康还长期担任Nature、Neuron、Dev Cell、eLIFE和PNAS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来源: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美国华盛顿特区当地时间2025年4月23日,美国艺术与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AAAS)公布了2025年新增院士名单。本次共有将近250位杰出人士当选为院士(含国际荣誉院士IHM),其中6位院士毕业于中国内地高校。
这些学者分别是南京大学校友王贻芳、清华大学校友宋晓东(Dawn Song)、北京大学校友丹扬、南京大学校友盛冬宁(Donna Sheng)、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吉林大学校友李凯,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校友沈康。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成立于1780年,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声望的学术荣誉机构之一,兼具院士评选与政策研究职能。该机构每年从科学、人文、商业、政治、艺术等多元领域选举院士,当选者均为各领域佼佼者与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教授,研究领域为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1984年在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9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获博士学位。
王贻芳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发现了一系列新粒子和新现象,在轻强子谱和粲物理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开创了我国中微子实验研究,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了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构想并领导了其研制,是建设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主要提出者和推动者。积极推动自主技术研发,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的技术突破。成功组织多个国际大型合作项目,大幅度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的影响力。
因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十佳全国科技工作者”、CCTV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荣获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日经亚洲奖”科学技术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庞蒂科夫奖、“影响中国”2018年度科技人物、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等。他也被授予泰国苏南纳里大学、德国波鸿大学名誉博士、意大利共和国指挥官勋章。
宋晓东(Dawn Song),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教授。1996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99年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博士学位。
宋晓东的研究方向包括深度学习、网络安全和区块链。曾获麦克阿瑟天才奖、斯隆研究奖,入榜2009年度麻省理工学院《MIT 技术评论》评选的35 位 35 岁以下“世界杰出青年创新家”,2018年当选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她是计算机安全领域中论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学者,在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前,她曾于2002年至2007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本次因对计算机安全和隐私的贡献而获选。
丹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系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就读本科,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专注于神经递质分泌与突触可塑性研究,并在洛克菲勒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主攻视觉系统信息编码。其研究团队开创性地运用光遗传学、电生理记录及神经环路追踪技术,系统揭示了控制快速眼动与非快速眼动睡眠的神经环路机制,并阐明了前额叶皮层执行控制功能的神经基础。她在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曾获阿尔弗雷德·P·斯隆研究奖学金、贝克曼青年研究者奖等荣誉。
盛冬宁(Donna Sheng),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在1984年和1989年先后在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曾在美国休斯顿大学高温超导中心从事研究工作。自2000年起担任现职以来,其主要专注于二维系统的研究,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特别是强关联电子系统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李凯,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197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1983年获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1986年于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至今已在普林斯顿大学从事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科学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20余年,在构建平行可分布式系统和重复数据删除系统、数据分析等领域有极高建树。
沈康,斯坦福大学生物系和病理学系终身教授,吴蔡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康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1989级医疗系校友,1999年在美国杜克大学获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完成博士后研究。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人类脑部及神经系统的发育,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Science、Nature、Neuron和Nat Neurosci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其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工作为理解突触发育、轴突运输和树突发育等生命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Alfred Sloan award和Searle Scholar award等多种荣誉。沈康还长期担任Nature、Neuron、Dev Cell、eLIFE和PNAS等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来源: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