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致力“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ICCLL 2025)在南京举行

27
2025-07-07 14:53:00

2025年7月4日至6日,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ICCLL 2025)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本届会议“航空航天与数字人文的交汇: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为主题,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社科联主办,河海大学联合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7 月 5 日上午,大会开幕,开幕式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徐以中教授主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姜斌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组联中心主任王淑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部部长王晖扬州大学原副校长俞洪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左彤云教授副院长姜礼福教授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海榕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原副院长张奕教授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姜斌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赋能的数字人文不仅可用计算性方法查找和提取数据,而且可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从而创造新的信息,对于加快建设智慧民航、数字航天,以及推动我国三航文化国际传播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此次会议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创新范式与方法,提供思想启迪;为构建适应数智时代要求、兼具人文深度与技术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凝练有效策略;为深化中西文明互鉴、提升三航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的效能和广度,贡献智慧方案。

开幕致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姜斌

刘西忠在欢迎致辞中提到语言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产生与发展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滋养。数字人文我们重新审视文化、语言等人文社科领域的问题提供了更加多维的视角和方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汉语、汉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开辟出新的赛道和前景

欢迎致辞: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

本次大会特别邀请到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全国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首届“海外文摘”文学奖获得者张新科教授张新科教授以《侠与义—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保护韩国义士风云录》为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保护韩国义士的故事。故事中,中国人民为保护流亡韩国志士甘冒风险,体现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侠与义”。“侠与义”的重要思想根基是亲仁善邻、厚德载物。“义”指大仁大义、义无反顾,中国民众对韩国抗日志士的无私庇护,呈现出国际主义情怀;“侠”指扶弱锄强、铁血精神,大批抗日志士在民族存亡时刻,英勇抗日、不畏牺牲的英雄壮举,就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张新科还分享了自己在这一真实故事基础上创作的文学作品《铁语》,他回顾了自己实地考察韩国志士当年所走的“倒‘几’字形”路线的历程、收获,并表示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打捞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教授

学术报告环节,美国俄勒冈研究所高级科学家、爱达荷大学环境人文学杰出教授斯科特·斯洛维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闫逊教授希腊克里特大学副校长Melina Tamiolaki教授作精彩主旨报告。

| Scott Slovic教授《Moving the Needle (or Not): A Psychological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2024 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 Perilous Times on Planet Earth”》

报告围绕“环境议题传播效能”作报告。他以“指针”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本、图像等传统传播策略在环境议题方面的传播效能。研究发现,在信息饱和与意识形态极化的社会中,传统传播策略难以改变公众在环保问题上的固有立场。他强调ChatGPT等AI大语言模型对环境议题传播的影响,人工智能可在短时间内产出具有情感张力的故事,大量的同质化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环境议题的传播效能。斯洛维奇博士在报告的结尾中坦言,目前学界需正视环境议题传播的局限性,但学者仍将持续探索虚拟现实、叙事革新等路径,在信息和认知壁垒中寻求突破可能。

| 闫逊教授《Conceptualizations and Operationalizations of Speech Fluency:  Implica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报告围绕“口语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流利性,指出其定义与评估在语言教学和测评语境中仍复杂且有时存在不一致性。探讨二语研究中流利性的概念化方式,以及这些理解如何为有意义的教学与评估实践提供指导。首先将解析流利性的主要理论视角,包括认知、社会语用和互动等研究路径,区分流利性的不同维度,并探讨流利与不流利特征如何反映潜在的语言处理过程和交际策略。从理论转向应用,还将考察流利性在实证研究及语言评估框架(包括大规模和地方性语言测试)中的操作化方式,并基于测评场景的研究发现,讨论其对流利性和口语能力发展的教学启示。

| Melina Tamiolaki 教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Project  TALOS at the University of Crete

报告全面介绍了克里特大学(UoC)的 TALOS 项目。克里特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加强了能力建设,于雷西姆农成立了新的卓越中心 ——TALOS。该名称源自克里特岛古代机器人 / 守护者 “塔罗斯”,中心旨在通过为目标群体(学术界、本校学生、女性群体及社会大众)组织会议、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公开课程及专题研讨,为该校哲学学院学生设计创新课程体系,同时吸引高尖端研究人才加盟,并推动与希腊国内外其他研究中心的合作。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周芳萍副教授美国温斯顿塞勒姆州立大学熊文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婷婷副教授作特邀报告,四川外国语大学李恒教授作精彩中文报告。

周芳萍副教授《Multicultural Literary Materials in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To What  Extent Do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and Accept Them?》

报告围绕“马来西亚中学学生对多文化文学教材的接受程度”作专题报告。周教授及其团队根据马来西亚本地的族群结构,在两所中学选取百余名跨族群学生,进行持续六周的教学实验。调查显示,当前马来西亚使用的多元文化教材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马来文学占比较大,非马来语文学在翻译过程中失去大量细节,致使印度裔学生等群体对教材的接受度明显低于马来族学生。周教授指出,未来需将更多元的原创文学纳入教材,以消除族群间的文化隔阂,实现国家教育政策从形式上的多元到实质性包容的转型。

 

熊文教授《Exploring Students’ Socio-cultural Learning through Chinese Internship  Narratives》

报告以“解析实习叙事:美国学生的中国职场文化习得研究”为题作报告。研究通过分析10名美国学生在中国企业实习后撰写的报告揭示长期跨文化实习对社会化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6个月中文职场环境中,80%的美国学生实现语言能力的大幅提升,尤以工程领域学生进步显著。不过,文化适应的情况呈现显著分化,约半数学生进入中资企业实习后感受到职场文化差异熊文教授指出,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差异化的实习形式取得进步,同时可通过中美高校联合项目,为跨文化实习的学生配备实习导师,从而更好地将文化冲突转化为学习契机。

 

| 范婷婷副教授《Enhancing Micro EFL Reading Abilities: Insights from Diagnosis-Based  Interventions》

报告聚焦”诊断性语言评估(DLA)“,指出尽管现有关于英语作为外语(EFL)阅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诊断流程和反馈设计(如 Jang,2009),但基于诊断的干预对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课堂环境中的影响,仍缺乏充分探索。报告首先概述 DLA 的三个阶段,随后呈现一项准实验研究 —— 该研究考察了基于诊断的教学干预对 EFL 学习者微观阅读能力长期发展的影响(Fan & Yan,2025)。研究结果强调了结构化互动学习环境的价值,以及设计能促进学习者与诊断反馈进行有意义互动的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并倡导进一步开展关于将 DLA 融入 EFL 阅读教学的研究。
 

| 李恒教授《数字时代的AI接受度:语言、文化与身份的交织

在当今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AI接受度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表现出显著差异。报告探讨AI如何通过语言和媒介塑造和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首先,分析数字媒体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考察社交平台、在线学习与虚拟交流如何促进语言的适应与变革。其次,深入讨论AI技术(如语言翻译、语音识别和聊天机器人)如何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帮助不同语言背景的个体进行互动,从而促进跨文化理解与融合。最后,分享针对不同领域的AI接受度研究成果,探讨文化、教育与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AI的普及与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旨在促进对AI技术在语言和文化互动中角色的深入理解,激励与会者思考未来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新方式。

本次会议除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外,会议还设立语言与文化教育中外文学解读与分析话语分析与社会语言分析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与语言传承等五大平行分会场。

来自美国、希腊、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学者,以及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扬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南大学、河内开放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届会议。

2025年7月4日至6日,第十一届文化、语言与文学国际会议(ICCLL 2025)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本届会议“航空航天与数字人文的交汇:探索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为主题,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省社科联主办,河海大学联合主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7 月 5 日上午,大会开幕,开幕式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徐以中教授主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姜斌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组联中心主任王淑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组织部部长王晖扬州大学原副校长俞洪亮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左彤云教授副院长姜礼福教授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海榕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原副院长张奕教授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姜斌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赋能的数字人文不仅可用计算性方法查找和提取数据,而且可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从而创造新的信息,对于加快建设智慧民航、数字航天,以及推动我国三航文化国际传播的效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此次会议为探索人工智能赋能语言、文化与科技的跨学科研究提供创新范式与方法,提供思想启迪;为构建适应数智时代要求、兼具人文深度与技术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凝练有效策略;为深化中西文明互鉴、提升三航特色文化的国际传播的效能和广度,贡献智慧方案。

开幕致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姜斌

刘西忠在欢迎致辞中提到语言和文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产生与发展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滋养。数字人文我们重新审视文化、语言等人文社科领域的问题提供了更加多维的视角和方法,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进一步提升汉语、汉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开辟出新的赛道和前景

欢迎致辞: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

本次大会特别邀请到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全国一流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首届“海外文摘”文学奖获得者张新科教授张新科教授以《侠与义—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保护韩国义士风云录》为题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保护韩国义士的故事。故事中,中国人民为保护流亡韩国志士甘冒风险,体现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核的“侠与义”。“侠与义”的重要思想根基是亲仁善邻、厚德载物。“义”指大仁大义、义无反顾,中国民众对韩国抗日志士的无私庇护,呈现出国际主义情怀;“侠”指扶弱锄强、铁血精神,大批抗日志士在民族存亡时刻,英勇抗日、不畏牺牲的英雄壮举,就是这一精神的具体体现。张新科还分享了自己在这一真实故事基础上创作的文学作品《铁语》,他回顾了自己实地考察韩国志士当年所走的“倒‘几’字形”路线的历程、收获,并表示自己“希望通过文学打捞被遗忘的历史细节”。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教授

学术报告环节,美国俄勒冈研究所高级科学家、爱达荷大学环境人文学杰出教授斯科特·斯洛维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闫逊教授希腊克里特大学副校长Melina Tamiolaki教授作精彩主旨报告。

| Scott Slovic教授《Moving the Needle (or Not): A Psychological and Discourse Analysis of  “The 2024 State of the Climate Report: Perilous Times on Planet Earth”》

报告围绕“环境议题传播效能”作报告。他以“指针”为喻,形象地说明了文本、图像等传统传播策略在环境议题方面的传播效能。研究发现,在信息饱和与意识形态极化的社会中,传统传播策略难以改变公众在环保问题上的固有立场。他强调ChatGPT等AI大语言模型对环境议题传播的影响,人工智能可在短时间内产出具有情感张力的故事,大量的同质化的文本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环境议题的传播效能。斯洛维奇博士在报告的结尾中坦言,目前学界需正视环境议题传播的局限性,但学者仍将持续探索虚拟现实、叙事革新等路径,在信息和认知壁垒中寻求突破可能。

| 闫逊教授《Conceptualizations and Operationalizations of Speech Fluency:  Implica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报告围绕“口语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流利性,指出其定义与评估在语言教学和测评语境中仍复杂且有时存在不一致性。探讨二语研究中流利性的概念化方式,以及这些理解如何为有意义的教学与评估实践提供指导。首先将解析流利性的主要理论视角,包括认知、社会语用和互动等研究路径,区分流利性的不同维度,并探讨流利与不流利特征如何反映潜在的语言处理过程和交际策略。从理论转向应用,还将考察流利性在实证研究及语言评估框架(包括大规模和地方性语言测试)中的操作化方式,并基于测评场景的研究发现,讨论其对流利性和口语能力发展的教学启示。

| Melina Tamiolaki 教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The Project  TALOS at the University of Crete

报告全面介绍了克里特大学(UoC)的 TALOS 项目。克里特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加强了能力建设,于雷西姆农成立了新的卓越中心 ——TALOS。该名称源自克里特岛古代机器人 / 守护者 “塔罗斯”,中心旨在通过为目标群体(学术界、本校学生、女性群体及社会大众)组织会议、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公开课程及专题研讨,为该校哲学学院学生设计创新课程体系,同时吸引高尖端研究人才加盟,并推动与希腊国内外其他研究中心的合作。

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周芳萍副教授美国温斯顿塞勒姆州立大学熊文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范婷婷副教授作特邀报告,四川外国语大学李恒教授作精彩中文报告。

周芳萍副教授《Multicultural Literary Materials in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s: To What  Extent Do N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erceived and Accept Them?》

报告围绕“马来西亚中学学生对多文化文学教材的接受程度”作专题报告。周教授及其团队根据马来西亚本地的族群结构,在两所中学选取百余名跨族群学生,进行持续六周的教学实验。调查显示,当前马来西亚使用的多元文化教材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马来文学占比较大,非马来语文学在翻译过程中失去大量细节,致使印度裔学生等群体对教材的接受度明显低于马来族学生。周教授指出,未来需将更多元的原创文学纳入教材,以消除族群间的文化隔阂,实现国家教育政策从形式上的多元到实质性包容的转型。

 

熊文教授《Exploring Students’ Socio-cultural Learning through Chinese Internship  Narratives》

报告以“解析实习叙事:美国学生的中国职场文化习得研究”为题作报告。研究通过分析10名美国学生在中国企业实习后撰写的报告揭示长期跨文化实习对社会化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6个月中文职场环境中,80%的美国学生实现语言能力的大幅提升,尤以工程领域学生进步显著。不过,文化适应的情况呈现显著分化,约半数学生进入中资企业实习后感受到职场文化差异熊文教授指出,不同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差异化的实习形式取得进步,同时可通过中美高校联合项目,为跨文化实习的学生配备实习导师,从而更好地将文化冲突转化为学习契机。

 

| 范婷婷副教授《Enhancing Micro EFL Reading Abilities: Insights from Diagnosis-Based  Interventions》

报告聚焦”诊断性语言评估(DLA)“,指出尽管现有关于英语作为外语(EFL)阅读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诊断流程和反馈设计(如 Jang,2009),但基于诊断的干预对阅读能力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在课堂环境中的影响,仍缺乏充分探索。报告首先概述 DLA 的三个阶段,随后呈现一项准实验研究 —— 该研究考察了基于诊断的教学干预对 EFL 学习者微观阅读能力长期发展的影响(Fan & Yan,2025)。研究结果强调了结构化互动学习环境的价值,以及设计能促进学习者与诊断反馈进行有意义互动的干预措施的重要性。并倡导进一步开展关于将 DLA 融入 EFL 阅读教学的研究。
 

| 李恒教授《数字时代的AI接受度:语言、文化与身份的交织

在当今数字化迅猛发展的时代,AI接受度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中表现出显著差异。报告探讨AI如何通过语言和媒介塑造和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首先,分析数字媒体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考察社交平台、在线学习与虚拟交流如何促进语言的适应与变革。其次,深入讨论AI技术(如语言翻译、语音识别和聊天机器人)如何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帮助不同语言背景的个体进行互动,从而促进跨文化理解与融合。最后,分享针对不同领域的AI接受度研究成果,探讨文化、教育与社会经济因素如何影响AI的普及与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和数据分析,旨在促进对AI技术在语言和文化互动中角色的深入理解,激励与会者思考未来语言学习和文化交流的新方式。

本次会议除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外,会议还设立语言与文化教育中外文学解读与分析话语分析与社会语言分析翻译与跨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与语言传承等五大平行分会场。

来自美国、希腊、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学者,以及来自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扬州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程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西南大学、河内开放大学等多所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了本届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