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有一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特别火,题目叫《Structural basis for strychnine activation of human bitter taste receptor TAS2R46》。这篇论文研究了人类苦味受体的激活机制,被引用了68次,影响力着实不小。但是,才过了两个月,《Science》杂志就发了个“编辑关注声明”,说论文里的一张图有点问题,好像数据不太对劲。这声明一出,科学圈里可就炸锅了,大家开始质疑这篇论文的数据靠不靠谱。
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研究员Xiaoling Cao,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实验重做,问题浮现
面对大家的质疑,《Science》杂志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很严谨地处理了这件事。他们找了外部专家,和作者团队一起重新做了实验,特别是那个生物发光能量转移实验,就是那张有问题的图的基础。这一弄就是好几年,直到2025年,《Science》才正式发了个更正声明,把原来的“关注表达”改成了“勘误”。调查结果显示,新做的实验数据根本没法给原来的图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且关于“预耦合”的结论也比原来弱了很多。不过,有意思的是,就算把那两张有争议的图给删了,编辑们还是对论文的“关键发现”很有信心。这说明科学修正也得讲究个平衡,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得精准纠错。
警示研究员被除名,学术生涯终结
结果,共同作者Xiaoling Cao被认定是这次不当行为的责任人。勘误声明里明确说了,她“存在不当行为”,还负责论文里被删掉的那部分内容,所以她就被剥夺了作者身份。现在,Xiaoling Cao已经“离开”了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官网上也找不到她的名字了,也联系不上她。同时,通讯作者Zhi-Jie Liu和Tian Hua也没有任何回应。这起事件不仅让她的学术生涯到此为止,也让人看到了科学诚信的残酷一面:一旦越界,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勘误声明
为何不撤回论文?
很多人好奇,既然问题这么严重,为啥《Science》不直接把论文给撤了呢?杂志的传播总监Meagan Phelan给出了答案。她说,编辑选择和作者团队合作更正,而不是撤稿,是因为研究的核心结论“还是站得住脚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遵循了出版伦理委员会的指导原则:不能因为一部分有问题就撤稿,核心目标是“纠正文献,而不是惩罚作者”。这个决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既维护了科学的连续性,又警示了不当行为的代价,完美地诠释了学术出版的弹性和原则。
这起事件可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研究员的事儿,它让整个科学界都开始反思。从2022年的疑虑到2025年的更正,整个过程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展示了重复实验的力量和编辑智慧的平衡。它提醒我们:科学进步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任何不当行为都逃不过大家的眼睛,最终都会被曝光。
文章来源: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5/06/27/science-correction-erratum-repeat-experiments-misconduct-finding/
来源:睦科学术、Retractionwatch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2年9月,有一篇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特别火,题目叫《Structural basis for strychnine activation of human bitter taste receptor TAS2R46》。这篇论文研究了人类苦味受体的激活机制,被引用了68次,影响力着实不小。但是,才过了两个月,《Science》杂志就发了个“编辑关注声明”,说论文里的一张图有点问题,好像数据不太对劲。这声明一出,科学圈里可就炸锅了,大家开始质疑这篇论文的数据靠不靠谱。
这篇论文的共同作者,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研究员Xiaoling Cao,一下子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实验重做,问题浮现
面对大家的质疑,《Science》杂志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很严谨地处理了这件事。他们找了外部专家,和作者团队一起重新做了实验,特别是那个生物发光能量转移实验,就是那张有问题的图的基础。这一弄就是好几年,直到2025年,《Science》才正式发了个更正声明,把原来的“关注表达”改成了“勘误”。调查结果显示,新做的实验数据根本没法给原来的图提供有力的支持,而且关于“预耦合”的结论也比原来弱了很多。不过,有意思的是,就算把那两张有争议的图给删了,编辑们还是对论文的“关键发现”很有信心。这说明科学修正也得讲究个平衡,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得精准纠错。
警示研究员被除名,学术生涯终结
结果,共同作者Xiaoling Cao被认定是这次不当行为的责任人。勘误声明里明确说了,她“存在不当行为”,还负责论文里被删掉的那部分内容,所以她就被剥夺了作者身份。现在,Xiaoling Cao已经“离开”了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官网上也找不到她的名字了,也联系不上她。同时,通讯作者Zhi-Jie Liu和Tian Hua也没有任何回应。这起事件不仅让她的学术生涯到此为止,也让人看到了科学诚信的残酷一面:一旦越界,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勘误声明
为何不撤回论文?
很多人好奇,既然问题这么严重,为啥《Science》不直接把论文给撤了呢?杂志的传播总监Meagan Phelan给出了答案。她说,编辑选择和作者团队合作更正,而不是撤稿,是因为研究的核心结论“还是站得住脚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遵循了出版伦理委员会的指导原则:不能因为一部分有问题就撤稿,核心目标是“纠正文献,而不是惩罚作者”。这个决策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它既维护了科学的连续性,又警示了不当行为的代价,完美地诠释了学术出版的弹性和原则。
这起事件可不仅仅是一篇文章或者一个研究员的事儿,它让整个科学界都开始反思。从2022年的疑虑到2025年的更正,整个过程就像一部微型纪录片,展示了重复实验的力量和编辑智慧的平衡。它提醒我们:科学进步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的,任何不当行为都逃不过大家的眼睛,最终都会被曝光。
文章来源:
https://retractionwatch.com/2025/06/27/science-correction-erratum-repeat-experiments-misconduct-finding/
来源:睦科学术、Retractionwatch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