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 指作者在同一时间段内,将相同或高度相似的稿件,同时投递给两个或以上的学术期刊或会议的行为。
行为核心: “一女二嫁”。在稿件的“婚事”(是否录用)尚未决定之前,就同时与多个“婆家”(期刊/会议)接触。
关键词: 同时、审稿中。
定义: 指作者将已经正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或其核心部分),在未做显著更新、未进行交叉引用和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再次作为一篇“新”成果投稿并最终发表的行为。
行为核心: “隐瞒婚史,再次结婚”。在与一方的“婚事”(已发表)已成定局后,隐瞒这一事实,再次以“单身”(原创)的身份与另一方缔结婚姻。
关键词: 事后、已发表。 这是一种自我抄袭(Self-plagiarism)。
要区分这两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行为发生的时间点。
一个简单的比喻:
一稿多投,发生在您的稿件**“审稿中 (Under Review)”**的状态。您是在利用审稿人的时间,去赌哪个渠道更快、更好。
重复发表,发生于您的稿件**“已发表 (Published)”**的状态之后。您是在利用之前已发表的成果,去获取一次新的、本不应得的发表记录。
一句话总结: “一稿多投”是过程中的不端,发生在审稿阶段;“重复发表”是结果上的不端,发生在一篇文章已成“既定事实”之后。
案例一:典型的“一稿多投” 研究生小王将论文A投给了期刊X。等待一个月后,他觉得杳无音信,便抱着“哪个快就发哪个”的心态,将论文A又投给了期刊Y。此时,期刊X和Y的编辑和审稿人,都在花费宝贵的时间审阅同一篇稿件。这就是典型的一稿多投。
案例二:典型的“重复发表” 李教授去年在一场EI会议上发表了论文B。今年,他将论文B的内容基本原封不动,翻译成中文,然后投给了国内某核心期刊,并在文中没有引用自己的这篇会议论文。这就是典型的重复发表。
案例三:“正当的”二次发表(例外情况) 博士生小赵在会议C上发表了论文D。会后,她收到了某SCI期刊的邀请,希望她能将会议论文扩充后,提交到该期刊的特刊(Special Issue)。小赵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了超过30%的新实验和深度分析,重写了大部分章节,并在引言中明确引用了自己已发表的会议论文D。
这不是学术不端。 这是学术界鼓励的、将初步会议成果深化为完整期刊成果的正当行为。
浪费审稿资源: 学术审稿是无偿的志愿服务。一稿多投极大地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宝贵时间。
引发版权纠纷: 如果一篇稿件被两家期刊同时录用,将导致严重的版权归属问题。
污染学术文献库: 重复发表会用高度相似的内容,占据本应用来发表新知识的版面,并人为地夸大作者的“成果数量”。
欺骗学术社区: 这两种行为都向编辑、审稿人和广大读者隐瞒了稿件的真实状态,本质上是一种欺骗。
一旦被发现,后果非常严重:
所有相关稿件被立即撤稿(Retraction)或拒稿(Rejection)。
作者被列入该期刊/会议的黑名单,未来数年内禁止投稿。
出版社可能会将此事通报给作者所在的学校/单位的学术诚信委员会。
对作者本人、导师乃至整个课题组的学术声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最终裁决 学术研究的道路没有捷径。请尊重每一位审稿人的无私付出,珍惜每一次发表机会的独一无二。对自己的每一篇稿件,都秉持“一次只投一家、发表一次”的原则,是维护您个人学术声誉的底线。
定义: 指作者在同一时间段内,将相同或高度相似的稿件,同时投递给两个或以上的学术期刊或会议的行为。
行为核心: “一女二嫁”。在稿件的“婚事”(是否录用)尚未决定之前,就同时与多个“婆家”(期刊/会议)接触。
关键词: 同时、审稿中。
定义: 指作者将已经正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或其核心部分),在未做显著更新、未进行交叉引用和未获得许可的情况下,再次作为一篇“新”成果投稿并最终发表的行为。
行为核心: “隐瞒婚史,再次结婚”。在与一方的“婚事”(已发表)已成定局后,隐瞒这一事实,再次以“单身”(原创)的身份与另一方缔结婚姻。
关键词: 事后、已发表。 这是一种自我抄袭(Self-plagiarism)。
要区分这两者,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行为发生的时间点。
一个简单的比喻:
一稿多投,发生在您的稿件**“审稿中 (Under Review)”**的状态。您是在利用审稿人的时间,去赌哪个渠道更快、更好。
重复发表,发生于您的稿件**“已发表 (Published)”**的状态之后。您是在利用之前已发表的成果,去获取一次新的、本不应得的发表记录。
一句话总结: “一稿多投”是过程中的不端,发生在审稿阶段;“重复发表”是结果上的不端,发生在一篇文章已成“既定事实”之后。
案例一:典型的“一稿多投” 研究生小王将论文A投给了期刊X。等待一个月后,他觉得杳无音信,便抱着“哪个快就发哪个”的心态,将论文A又投给了期刊Y。此时,期刊X和Y的编辑和审稿人,都在花费宝贵的时间审阅同一篇稿件。这就是典型的一稿多投。
案例二:典型的“重复发表” 李教授去年在一场EI会议上发表了论文B。今年,他将论文B的内容基本原封不动,翻译成中文,然后投给了国内某核心期刊,并在文中没有引用自己的这篇会议论文。这就是典型的重复发表。
案例三:“正当的”二次发表(例外情况) 博士生小赵在会议C上发表了论文D。会后,她收到了某SCI期刊的邀请,希望她能将会议论文扩充后,提交到该期刊的特刊(Special Issue)。小赵在原文基础上,增加了超过30%的新实验和深度分析,重写了大部分章节,并在引言中明确引用了自己已发表的会议论文D。
这不是学术不端。 这是学术界鼓励的、将初步会议成果深化为完整期刊成果的正当行为。
浪费审稿资源: 学术审稿是无偿的志愿服务。一稿多投极大地浪费了编辑和审稿人的宝贵时间。
引发版权纠纷: 如果一篇稿件被两家期刊同时录用,将导致严重的版权归属问题。
污染学术文献库: 重复发表会用高度相似的内容,占据本应用来发表新知识的版面,并人为地夸大作者的“成果数量”。
欺骗学术社区: 这两种行为都向编辑、审稿人和广大读者隐瞒了稿件的真实状态,本质上是一种欺骗。
一旦被发现,后果非常严重:
所有相关稿件被立即撤稿(Retraction)或拒稿(Rejection)。
作者被列入该期刊/会议的黑名单,未来数年内禁止投稿。
出版社可能会将此事通报给作者所在的学校/单位的学术诚信委员会。
对作者本人、导师乃至整个课题组的学术声誉造成毁灭性打击。
最终裁决 学术研究的道路没有捷径。请尊重每一位审稿人的无私付出,珍惜每一次发表机会的独一无二。对自己的每一篇稿件,都秉持“一次只投一家、发表一次”的原则,是维护您个人学术声誉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