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对外公布了项目资助体系的最新调整情况。此次变动不仅涉及部分项目名称的变更与相关表述的优化完善,更集中体现了 202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系列改革方向。不同于局部微调,这次资助格局的调整是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革新,其核心目标在于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综合竞争力,为破解关键领域 “卡脖子” 技术难题筑牢基础支撑。
青年科研工作者终于迎来了专属于自己的 “成长快车道”!原先单一的青年基金,如今升级为 A、B、C 三类 “阶梯式助力包”,织就了一张从科研起步探索到引领突破的全链条支持网络。
这种 “按需匹配” 的精细分类,精准踩中了不同阶段青年人才的成长痛点与需求点,为基础研究人才梯队的建设筑牢了根基。
重点项目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就像科研攻坚战场上一对 “黄金搭档”,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互补合力。
重点项目是深耕学科的 “掘进机”,稳稳扎根已有研究基础的学科生长点,沿着明确方向向下钻、往深探,以系统性创新为 “钻头”,誓要在关键领域和科学前沿的坚硬壁垒上凿出突破口;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则是打破边界的 “连接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用项目集群搭建起跨学科协作的 “桥梁”,把不同领域的科研力量拧成一股绳,在交叉融合中迸发原始创新的火花。
一者 “向下扎根” 深耕学科,一者 “向外联动” 跨域协同,这对 “搭档” 以 “学科深耕 + 跨域协同” 的组合拳,合力向关键科学问题发起集中总攻。
自 2025 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明确对 “水论文” 现象亮出禁令。随着资助导向的调整,科研领域的整体风气也随之转变:过去那种依靠堆砌论文数量吸引关注的模式已完全失效,科研评价标准不再一味追求论文数量,而是将核心关注点放在成果的创新价值与实际影响力上。基金委此举旨在引导科研人员勇于投身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课题,推动科研领域彻底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内卷困境。
评审机制改革:从源头杜绝低质成果
01 评审规则升级
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首次明确终身追责制,将科研诚信作为核心评审标准。评审意见需具体指出项目优缺点并提供改进建议,禁用“创新性不足”等模糊表述;基金委启用AI系统筛查模板化评语,2025年已有专家因评语不合格被约谈。
2025年函评阶段明确要求“优先资助+同意资助”合计占比不得超过35%,大幅提升竞争强度。青年/面上项目需函评总分≥5分(综合评分+资助意见分)才可上会,淘汰率显著上升。
期刊负面清单:斩断“水刊”生存链
01 官方预警名单扩容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首次将 ESCI期刊纳入评估范围,2025年《期刊分区表》与《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同步发布,覆盖更广。多所高校响应政策,如华东政法大学推行期刊“负面清单”制度后,研究生在问题期刊发文量暴跌97.8%。
02 成果认定收紧
国自然项目申请中,若论文发表于预警期刊,不予计入科研成果(如河南大学等机构已明确执行)。
惩戒措施升级:终身禁申与机构连坐
01 个人严惩
2025年基金委通报首批科研不端案例,对篡改数据、重复发表等行为实施永久取消申请资格的处罚,时间跨度追溯至2008年。
首次在通报中点名批评涉事高校,扩大追责范围;11例案件涉事者被禁申国自然5-7年。
政策影响总结
此次改革直指“重数量轻质量”的积弊,以期系统性清除“水论文”生存土壤,咱们还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来源: 中科致晖生物、科奖指南,科研猫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方网站对外公布了项目资助体系的最新调整情况。此次变动不仅涉及部分项目名称的变更与相关表述的优化完善,更集中体现了 2025 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系列改革方向。不同于局部微调,这次资助格局的调整是一次全方位、深层次的系统性革新,其核心目标在于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综合竞争力,为破解关键领域 “卡脖子” 技术难题筑牢基础支撑。
青年科研工作者终于迎来了专属于自己的 “成长快车道”!原先单一的青年基金,如今升级为 A、B、C 三类 “阶梯式助力包”,织就了一张从科研起步探索到引领突破的全链条支持网络。
这种 “按需匹配” 的精细分类,精准踩中了不同阶段青年人才的成长痛点与需求点,为基础研究人才梯队的建设筑牢了根基。
重点项目与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就像科研攻坚战场上一对 “黄金搭档”,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互补合力。
重点项目是深耕学科的 “掘进机”,稳稳扎根已有研究基础的学科生长点,沿着明确方向向下钻、往深探,以系统性创新为 “钻头”,誓要在关键领域和科学前沿的坚硬壁垒上凿出突破口;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则是打破边界的 “连接器”,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前沿,用项目集群搭建起跨学科协作的 “桥梁”,把不同领域的科研力量拧成一股绳,在交叉融合中迸发原始创新的火花。
一者 “向下扎根” 深耕学科,一者 “向外联动” 跨域协同,这对 “搭档” 以 “学科深耕 + 跨域协同” 的组合拳,合力向关键科学问题发起集中总攻。
自 2025 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明确对 “水论文” 现象亮出禁令。随着资助导向的调整,科研领域的整体风气也随之转变:过去那种依靠堆砌论文数量吸引关注的模式已完全失效,科研评价标准不再一味追求论文数量,而是将核心关注点放在成果的创新价值与实际影响力上。基金委此举旨在引导科研人员勇于投身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课题,推动科研领域彻底跳出同质化竞争的内卷困境。
评审机制改革:从源头杜绝低质成果
01 评审规则升级
新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首次明确终身追责制,将科研诚信作为核心评审标准。评审意见需具体指出项目优缺点并提供改进建议,禁用“创新性不足”等模糊表述;基金委启用AI系统筛查模板化评语,2025年已有专家因评语不合格被约谈。
2025年函评阶段明确要求“优先资助+同意资助”合计占比不得超过35%,大幅提升竞争强度。青年/面上项目需函评总分≥5分(综合评分+资助意见分)才可上会,淘汰率显著上升。
期刊负面清单:斩断“水刊”生存链
01 官方预警名单扩容
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首次将 ESCI期刊纳入评估范围,2025年《期刊分区表》与《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同步发布,覆盖更广。多所高校响应政策,如华东政法大学推行期刊“负面清单”制度后,研究生在问题期刊发文量暴跌97.8%。
02 成果认定收紧
国自然项目申请中,若论文发表于预警期刊,不予计入科研成果(如河南大学等机构已明确执行)。
惩戒措施升级:终身禁申与机构连坐
01 个人严惩
2025年基金委通报首批科研不端案例,对篡改数据、重复发表等行为实施永久取消申请资格的处罚,时间跨度追溯至2008年。
首次在通报中点名批评涉事高校,扩大追责范围;11例案件涉事者被禁申国自然5-7年。
政策影响总结
此次改革直指“重数量轻质量”的积弊,以期系统性清除“水论文”生存土壤,咱们还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来源: 中科致晖生物、科奖指南,科研猫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