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6日至28日,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会议(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ICET 2025)在西南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大科学教育研究所、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和文明互鉴智能计算与决策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并得到《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课堂内外》、《数字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教师教育学报》、《Futur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以及博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本届大会以“Fostering Inclusive and Innovative Learning with Emerg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借助新兴教育技术促进包容性与创新性学习”)为主题,吸引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跨学科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会议同期举办了“文明互鉴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研讨会”。
| 开幕式:锚定教育创新方向
9月26日,大会开幕。在大会开幕式上,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罗生全教授发表致辞指出,数据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随着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教育必须加快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精准教学,为学习者创造更加公平、多元的成长环境。作为承办方之一,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整合全校优质资源,传承百年师范传统,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探索在综合大学框架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致力于建设一流教师教育、对接国家战略并凸显办学特色。本届联合会议以“借助新兴教育技术促进包容性与创新性学习”为主题,既契合时代背景,又回应教育现实,呼吁我们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确保每一位学习者都能拥有表达的机会与成长的路径。
随后,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李发教授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西南大学在教师教育、大科学教育研究及文明互鉴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并对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本次大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西南大学面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契机。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西南大学大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胡航教授主持。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罗生全教授
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李发教授
西南大学大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胡航教授
| 主旨报告环节:AI重构教育新生态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胡航教授主持,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urtis J. Bonk教授、北京大学的王军教授以及浙江大学的李艳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Curtis J. Bonk教授作题为《Can You Believe It?: AI-Enhanced Self-Directed Learning is Here!》的报告,探讨AI如何推动自主学习范式的变革。
| 北京大学王军教授从人文视角出发,在《从知识共享到智慧共享——以AI 为基础设施的人文研究》报告中,为技术赋能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 浙江大学李艳教授基于四项长期追踪研究,在《大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行为分析》报告中对大学生群体对生成式AI工具的使用行为特征进行解析,提出“技术依赖与批判性思维失衡” 等突出问题。
| 特邀报告环节
特邀报告环节由日本大妻女子大学Hywel Evans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刘智教授、重庆邮电大学熊余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吴文涛教授和河北师范大学李燕副教授等作大会特邀报告。
日本大妻女子大学Hywel Evans教授
| 华中师范大学刘智教授基于其在科学教育大语言模型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做了演讲,为提升科学素养提供了新路径。
| 重庆邮电大学熊余教授基于其如何利用领域大模型驱动构建全息教育评价决策平台、以破解多维教育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难题的探索做了演讲。
| 安徽师范大学吴文涛教授基于其在中小学智慧教育产品评价体系的构建理念、核心指标与实施路径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演讲。
| 河北师范大学李燕副教授基于其在利用AI技术支持微学习与多模态教学设计,以有效培养外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实践做了演讲。
| 特别环节:编辑面对面交流会与Workshop
大会特别设置“编辑面对面”交流会,邀请《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教师教育学报》、《Futur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文明互鉴》6家国内知名教育技术类期刊编辑与参会学者直接对话,围绕“AI相关论文的审稿标准”“跨学科选题方法”等议题提供专业指导,帮助科研成果更高效传播。
同时,工作坊采用“专题讲授+现场实验演示”的形式,聚焦教育研究中的理论、实验与系统实践融合,展示多模态人体测量技术在学习行为与认知情感研究中的最新应用。
| 多元交流:跨学科实践赋能创新
为期三天的会议除三场主旨报告、13场特邀报告及“编辑面对面”交流会与Workshop外,还设有13场线下分会、4场线上分会和1场海报展示。议题涵盖自适应学习技术、教育大模型伦理、生成式AI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前沿方向。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分享了教育技术落地案例与研究成果,展现跨学科实践的创新探索。
大会期间,组委会评选出“青年学者奖”“最佳论文奖”“最佳学生论文奖”“杰出审稿人奖”等多项奖项,旨在表彰相关学者在科研创新、学术贡献及学术服务中的卓越表现,进一步激励青年人才成长与学术共同体建设。为丰富与会体验,大会还特别设置了抽奖环节,在严谨的学术氛围中增添了互动与交流的活力。
| 引领未来:科技与教育的双向奔赴
ICET 2025的圆满召开,推动新兴技术不断从“实验室”走向“课堂”,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注入持续动力。围绕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与生成式技术展开的深入探讨,不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伦理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5年9月26日至28日,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会议(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ICET 2025)在西南大学隆重举行!会议由西南大学主办,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大科学教育研究所、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和文明互鉴智能计算与决策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并得到《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远程教育杂志》、《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课堂内外》、《数字教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南大学出版集团•期刊社《教师教育学报》、《Futur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以及博识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本届大会以“Fostering Inclusive and Innovative Learning with Emerg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ies”(“借助新兴教育技术促进包容性与创新性学习”)为主题,吸引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位专家学者、高校师生齐聚一堂,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为跨学科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会议同期举办了“文明互鉴智能计算与数字人文研讨会”。
| 开幕式:锚定教育创新方向
9月26日,大会开幕。在大会开幕式上,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罗生全教授发表致辞指出,数据智能技术正成为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随着人工智能和教育大模型的快速发展,教育必须加快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和精准教学,为学习者创造更加公平、多元的成长环境。作为承办方之一,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整合全校优质资源,传承百年师范传统,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探索在综合大学框架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致力于建设一流教师教育、对接国家战略并凸显办学特色。本届联合会议以“借助新兴教育技术促进包容性与创新性学习”为主题,既契合时代背景,又回应教育现实,呼吁我们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教育公平,确保每一位学习者都能拥有表达的机会与成长的路径。
随后,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李发教授致欢迎辞。他简要介绍了西南大学在教师教育、大科学教育研究及文明互鉴等领域的学科优势,并对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表示热烈欢迎。他强调,本次大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西南大学面向世界、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契机。大会开幕式由大会主席、西南大学大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胡航教授主持。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罗生全教授
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副主任李发教授
西南大学大科学教育研究所所长胡航教授
| 主旨报告环节:AI重构教育新生态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由胡航教授主持,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Curtis J. Bonk教授、北京大学的王军教授以及浙江大学的李艳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旨报告。
|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Curtis J. Bonk教授作题为《Can You Believe It?: AI-Enhanced Self-Directed Learning is Here!》的报告,探讨AI如何推动自主学习范式的变革。
| 北京大学王军教授从人文视角出发,在《从知识共享到智慧共享——以AI 为基础设施的人文研究》报告中,为技术赋能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路径。
| 浙江大学李艳教授基于四项长期追踪研究,在《大学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行为分析》报告中对大学生群体对生成式AI工具的使用行为特征进行解析,提出“技术依赖与批判性思维失衡” 等突出问题。
| 特邀报告环节
特邀报告环节由日本大妻女子大学Hywel Evans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刘智教授、重庆邮电大学熊余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吴文涛教授和河北师范大学李燕副教授等作大会特邀报告。
日本大妻女子大学Hywel Evans教授
| 华中师范大学刘智教授基于其在科学教育大语言模型领域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做了演讲,为提升科学素养提供了新路径。
| 重庆邮电大学熊余教授基于其如何利用领域大模型驱动构建全息教育评价决策平台、以破解多维教育数据融合与智能决策难题的探索做了演讲。
| 安徽师范大学吴文涛教授基于其在中小学智慧教育产品评价体系的构建理念、核心指标与实施路径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了演讲。
| 河北师范大学李燕副教授基于其在利用AI技术支持微学习与多模态教学设计,以有效培养外语学习者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的研究实践做了演讲。
| 特别环节:编辑面对面交流会与Workshop
大会特别设置“编辑面对面”交流会,邀请《开放教育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教师教育学报》、《Futur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文明互鉴》6家国内知名教育技术类期刊编辑与参会学者直接对话,围绕“AI相关论文的审稿标准”“跨学科选题方法”等议题提供专业指导,帮助科研成果更高效传播。
同时,工作坊采用“专题讲授+现场实验演示”的形式,聚焦教育研究中的理论、实验与系统实践融合,展示多模态人体测量技术在学习行为与认知情感研究中的最新应用。
| 多元交流:跨学科实践赋能创新
为期三天的会议除三场主旨报告、13场特邀报告及“编辑面对面”交流会与Workshop外,还设有13场线下分会、4场线上分会和1场海报展示。议题涵盖自适应学习技术、教育大模型伦理、生成式AI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前沿方向。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分享了教育技术落地案例与研究成果,展现跨学科实践的创新探索。
大会期间,组委会评选出“青年学者奖”“最佳论文奖”“最佳学生论文奖”“杰出审稿人奖”等多项奖项,旨在表彰相关学者在科研创新、学术贡献及学术服务中的卓越表现,进一步激励青年人才成长与学术共同体建设。为丰富与会体验,大会还特别设置了抽奖环节,在严谨的学术氛围中增添了互动与交流的活力。
| 引领未来:科技与教育的双向奔赴
ICET 2025的圆满召开,推动新兴技术不断从“实验室”走向“课堂”,为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注入持续动力。围绕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与生成式技术展开的深入探讨,不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技术伦理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