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昊霖因突发疾病,于2025年10月25日不幸逝世,年仅37岁。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尚未结束,已经有超过70余位中青年学者(年龄集中于30-50岁,详见文末)逝世。这还仅仅是部分网络公开信息,不包括未被公开及公开未被统计的的个案,真实数字可能更触目惊心。
刘昊霖 (图源:湘潭大学官网)
据悉,25日当晚,有该校学生在帖子下留言称,“昨天下午他刚给我们班上了linux最后一节课,划了重点,我还录了音。特别喜欢这位老师,非常负责非常有耐心,今天听到消息像做梦一样。”该学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大家都不敢相信。”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安全学院官网的刘昊霖简历图已更新为黑白色。
据湖南职称评审网,2024年11月20日,网站发布了职称申报名单,当时刘昊霖申报教授职称。也就是说,刘昊霖去世前,被评为教授不到一年。
湘潭大学官网信息显示,刘昊霖2006年进入四川大学读本科,2010年至2015年在四川大学进行硕博连读,获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9年执教于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20年至今执教于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据湘潭大学官网,刘昊霖为湖南省芙蓉青年人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边缘智能、算力网络、智慧网络和隐私计算等方面的研究。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在内的纵向项目共计7项,在INFOCOM、TC、TMC、ToN、TPDS、TSC和计算机研究发展等CCF推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其中还有4个项目处于规定研究时间内,一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4/01-2027/12,主持),一个是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01-2025/12,主持),一个是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024/9-2027/12,主持),还有一个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专项(2025/1-2027/12,主持)。
据该校官网,2024年6月7日,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发布了2023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公示,刘昊霖榜上有名。2025年9月17日,该学院发布2026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方案,刘昊霖是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2025,已有超70位中青年学者逝世
学术探索不该成为以生命为代价的竞赛

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普遍面临"非升即走"的聘任制压力,"唯论文、唯职称"的单一评价标准,一两年一评估的频率导致青年学者不得不持续高产产出,使得青年学者疲于奔命,同时,青年学者往往同时承担教学、科研、行政服务和学生指导等多重任务。
中国科协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同时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该调查课题负责人、中科院心理所陈祉妍教授说,从数据看,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可能通过挤压有利于健康的运动时间,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长此以往,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由《知识分子》联合自然科研等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得出了类似结论。该调查称,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刚刚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有调查显示,对比2009年和2017年两次大规模心理调查,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呈升高趋势;有42.2%的科技工作者有轻度焦虑表现,部分人存在中重度焦虑问题。
青年学者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据公开报道。以上青年学者的逝世,多因过劳、突发疾病(如心脏病、脑出血脑血管疾病占比最高),心理危机,自杀等问题导致。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长周期、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减轻"唯论文、唯职称"的压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宽松的成长环境和资源倾斜,落实强制体检与休假制度,建立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迫在眉睫。
对于我们青年学者,一定要有"健康是一切的根本"的意识,不要忽视身体的警示信号,定期体检,保持运动,尽量做到健康与工作的平衡。
学术探索本应是一场自由的发现之旅,而不该成为以生命为代价的竞赛。
来源:蔚青学者,极目新闻,科研大匠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媒体报道,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昊霖因突发疾病,于2025年10月25日不幸逝世,年仅37岁。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尚未结束,已经有超过70余位中青年学者(年龄集中于30-50岁,详见文末)逝世。这还仅仅是部分网络公开信息,不包括未被公开及公开未被统计的的个案,真实数字可能更触目惊心。
刘昊霖 (图源:湘潭大学官网)
据悉,25日当晚,有该校学生在帖子下留言称,“昨天下午他刚给我们班上了linux最后一节课,划了重点,我还录了音。特别喜欢这位老师,非常负责非常有耐心,今天听到消息像做梦一样。”该学生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大家都不敢相信。”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安全学院官网的刘昊霖简历图已更新为黑白色。
据湖南职称评审网,2024年11月20日,网站发布了职称申报名单,当时刘昊霖申报教授职称。也就是说,刘昊霖去世前,被评为教授不到一年。
湘潭大学官网信息显示,刘昊霖2006年进入四川大学读本科,2010年至2015年在四川大学进行硕博连读,获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9年执教于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20年至今执教于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据湘潭大学官网,刘昊霖为湖南省芙蓉青年人才,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主要从事边缘智能、算力网络、智慧网络和隐私计算等方面的研究。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在内的纵向项目共计7项,在INFOCOM、TC、TMC、ToN、TPDS、TSC和计算机研究发展等CCF推荐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其中还有4个项目处于规定研究时间内,一个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4/01-2027/12,主持),一个是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3/01-2025/12,主持),一个是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024/9-2027/12,主持),还有一个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专项(2025/1-2027/12,主持)。
据该校官网,2024年6月7日,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发布了2023年度考核优秀等次人员公示,刘昊霖榜上有名。2025年9月17日,该学院发布2026年招收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工作方案,刘昊霖是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
2025,已有超70位中青年学者逝世
学术探索不该成为以生命为代价的竞赛

目前,高校中青年教师普遍面临"非升即走"的聘任制压力,"唯论文、唯职称"的单一评价标准,一两年一评估的频率导致青年学者不得不持续高产产出,使得青年学者疲于奔命,同时,青年学者往往同时承担教学、科研、行政服务和学生指导等多重任务。
中国科协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的平均工作时长为8.6小时,最长工作时间每天16小时。高学历者每日工作时间更长,睡眠缺乏情况严重,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日平均工作时间最长,为9.29小时。同时博士和硕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每周花在运动上的时间都不足5小时,显著少于其他学历群体。
该调查课题负责人、中科院心理所陈祉妍教授说,从数据看,博士学历的科技工作者可能通过挤压有利于健康的运动时间,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长此以往,可能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由《知识分子》联合自然科研等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得出了类似结论。该调查称,12.84%的青年科研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间不多于40小时,刚刚符合《劳动法》的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而多达58.39%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人表示自己过度疲劳,不太健康;只有一成人群表示自己非常健康。
有调查显示,对比2009年和2017年两次大规模心理调查,科技工作者的抑郁水平呈升高趋势;有42.2%的科技工作者有轻度焦虑表现,部分人存在中重度焦虑问题。
青年学者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据公开报道。以上青年学者的逝世,多因过劳、突发疾病(如心脏病、脑出血脑血管疾病占比最高),心理危机,自杀等问题导致。
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推动长周期、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减轻"唯论文、唯职称"的压力;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宽松的成长环境和资源倾斜,落实强制体检与休假制度,建立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迫在眉睫。
对于我们青年学者,一定要有"健康是一切的根本"的意识,不要忽视身体的警示信号,定期体检,保持运动,尽量做到健康与工作的平衡。
学术探索本应是一场自由的发现之旅,而不该成为以生命为代价的竞赛。
来源:蔚青学者,极目新闻,科研大匠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