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一经发布,引发热议。简章提及:“2026年博士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5000名左右,其中校本部招生规模4000名左右。”

我国高校越发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各大高校持续扩大研究生规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新生数据,2025年本科新生入学人数为4995人,可以看出,作为全国重点985,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人数正在逐步与本科生人数持平。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招生从2024年的拟招3500人、2025年4000人,2026年已高达5000人,涨幅之大、涨速之快,引人注目。另外,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985大学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博士拟招生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人们非常关心这一趋势隐含的讯息。
医学院招生规模最大
根据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上海交通大学几乎所有专业都在扩招,扩招比例从3.5%到83.3%不等。其中,医学院招生规模最大,2026年拟招人数高达1000人,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研招网
涨幅超过40%的学院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等共12个院系。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研招网
一些学院由于本身基数不大,因此涨幅较高,例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设计学院。
另外,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博士招生涨幅更是非常亮眼,分别达到了83.3%、73.7%、59.2%。上海交通大学的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与龙头企业共建,旨在培养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前沿技术的集中攻关,有力促进了产学研融合发展。
985博士扩招已成趋势
截至2025年11月7日,已公布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985有20所,根据不完全统计,多所高校的博士拟招生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数据来源:高校研招网
尤为瞩目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在往年本就庞大的招生基数上,仍然计划扩招1000人。兰州大学涨幅最大,计划扩招500人,涨幅为33.3%。
博士生人数超过学术岗位数量
根据统计年鉴,2023年,博士毕业生人数达8.7万,在校博士生数达61.2万,对比2013年,我国在读博士生的数量翻了一倍,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扩招只是一个缩影。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在经合组织的38个成员国中,1998年至2017年的新晋博士毕业生数量几乎翻番,而且之后仍在继续攀升。根据如今的扩招速度,博士生只会越来越多,人们担心学历贬值是否因此加速。
Nature:博士供大于求,世界需要多少博士?

长期以来,博士生被培养成学术界的“储备人才”,而现在数据在传递一则信息:“传统学术”已经独木难支。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增长率远超专任教师人数的增幅。十年以来,中国专任教师平均每年增长为4%,而博士毕业生平均每年增长6%。

数据来源:教育部
扩招之后怎么办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已达到60.8%。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并稳定在普及化阶段。相应地,博士生扩招旨在与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规模相适应,以保持高等教育不同学历层次发展的整体节奏。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国家、社会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需要更多的博士毕业生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博士扩招这一步走得势在必行。但要让其行之有效,需要从两方面着力。
本质是匹配需求。
在公众的认知中,博士毕业后的主要出路是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一传统路径变得拥挤而艰难。但正如曾就职于经合组织(OECD)的葡萄牙高等教育国务大臣Cláudia Sarrico说道,“社会需要他们的技能——创新力、批判思维、分析思维——所有这些都是就业市场看重的。”
事实上,在美国、澳洲和英国等国家,非学术岗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的常态。根据美国最新发布的2023《博士学位调查》显示,美国博士毕业生在工商业界获得非博士后就业承诺的比例在2023年已经接近总体就业的47%。
输出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这是博士扩招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扩招要谨慎,准备要充分,眼光要长远。
卓越工程师培养已成我国教育自我变革的关键突破口。2022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以实质化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全链条发力、全系统推动,持续深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3年来,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共建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卓越工程师培养重视与市场和企业的融合,重塑自主培养能力。一是建课程,聚焦18个关键领域,校企协同建设201门“高阶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战度”的核心课程。二是抓导师,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校企导师2.32万名,其中企业导师1.25万名、一线总师2091名。三是选课题,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四是强实践,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工程硕博士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让博士生教育更有意义、更可持续,更好地匹配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前提是多方保障。
目前高校的全日制在读博士所领国家助学金约为1200-1500元/月,而大部分博士的年龄在25岁以上,如果单靠补助难免要面对现实生活的经济压力。
并且,博士扩招后,学校人数必然上升,学校的宿舍、教学楼等设施却短期内难以随之改变。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应密曾分析,2000-2019年间,高校校舍建筑面积平均增幅仅为3.35%,这一数据低于研究生扩招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12.60%,导致各院校宿舍紧缺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高校为了缓解住宿压力,往往采用不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硕研究生、定向就业类别研究生提供住宿或缩短住宿时间等方式,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均有类似做法。
另外,当扩招的博士生毕业走向就业时,新一轮更为激烈的竞争又将展开,届时是否有匹配的市场条件接纳更多人就业……以上都是值得考量的潜在问题。
来源:青塔,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5年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校本部)》一经发布,引发热议。简章提及:“2026年博士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5000名左右,其中校本部招生规模4000名左右。”

我国高校越发重视发展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各大高校持续扩大研究生规模,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新生数据,2025年本科新生入学人数为4995人,可以看出,作为全国重点985,上海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人数正在逐步与本科生人数持平。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招生从2024年的拟招3500人、2025年4000人,2026年已高达5000人,涨幅之大、涨速之快,引人注目。另外,兰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985大学陆续发布招生简章,博士拟招生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大,人们非常关心这一趋势隐含的讯息。
医学院招生规模最大
根据博士招生专业目录,上海交通大学几乎所有专业都在扩招,扩招比例从3.5%到83.3%不等。其中,医学院招生规模最大,2026年拟招人数高达1000人,覆盖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研招网
涨幅超过40%的学院有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等共12个院系。

数据来源:上海交通大学研招网
一些学院由于本身基数不大,因此涨幅较高,例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设计学院。
另外,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博士招生涨幅更是非常亮眼,分别达到了83.3%、73.7%、59.2%。上海交通大学的智慧能源创新学院、溥渊未来技术学院与龙头企业共建,旨在培养重点领域急需人才,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前沿技术的集中攻关,有力促进了产学研融合发展。
985博士扩招已成趋势
截至2025年11月7日,已公布2026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的985有20所,根据不完全统计,多所高校的博士拟招生人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数据来源:高校研招网
尤为瞩目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在往年本就庞大的招生基数上,仍然计划扩招1000人。兰州大学涨幅最大,计划扩招500人,涨幅为33.3%。
博士生人数超过学术岗位数量
根据统计年鉴,2023年,博士毕业生人数达8.7万,在校博士生数达61.2万,对比2013年,我国在读博士生的数量翻了一倍,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扩招只是一个缩影。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在经合组织的38个成员国中,1998年至2017年的新晋博士毕业生数量几乎翻番,而且之后仍在继续攀升。根据如今的扩招速度,博士生只会越来越多,人们担心学历贬值是否因此加速。
Nature:博士供大于求,世界需要多少博士?

长期以来,博士生被培养成学术界的“储备人才”,而现在数据在传递一则信息:“传统学术”已经独木难支。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博士毕业生的增长率远超专任教师人数的增幅。十年以来,中国专任教师平均每年增长为4%,而博士毕业生平均每年增长6%。

数据来源:教育部
扩招之后怎么办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已达到60.8%。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全面进入并稳定在普及化阶段。相应地,博士生扩招旨在与本科生和硕士生的规模相适应,以保持高等教育不同学历层次发展的整体节奏。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国家、社会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需要更多的博士毕业生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博士扩招这一步走得势在必行。但要让其行之有效,需要从两方面着力。
本质是匹配需求。
在公众的认知中,博士毕业后的主要出路是进入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一传统路径变得拥挤而艰难。但正如曾就职于经合组织(OECD)的葡萄牙高等教育国务大臣Cláudia Sarrico说道,“社会需要他们的技能——创新力、批判思维、分析思维——所有这些都是就业市场看重的。”
事实上,在美国、澳洲和英国等国家,非学术岗位已成为博士毕业生的常态。根据美国最新发布的2023《博士学位调查》显示,美国博士毕业生在工商业界获得非博士后就业承诺的比例在2023年已经接近总体就业的47%。
输出怎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这是博士扩招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扩招要谨慎,准备要充分,眼光要长远。
卓越工程师培养已成我国教育自我变革的关键突破口。2022年起,中组部、教育部等9部门启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以实质化校企联合培养为牵引,全链条发力、全系统推动,持续深化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培养改革。3年来,高水平大学联合一流企业共建40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4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卓越工程师培养重视与市场和企业的融合,重塑自主培养能力。一是建课程,聚焦18个关键领域,校企协同建设201门“高阶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战度”的核心课程。二是抓导师,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聘任校企导师2.32万名,其中企业导师1.25万名、一线总师2091名。三是选课题,企业向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提供5100多个来自产业一线的研究课题,作为工程硕博士开展科研和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来源。四是强实践,校企联合建成300多个工程师技术中心,为工程硕博士在真实环境中开展科研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让博士生教育更有意义、更可持续,更好地匹配社会和就业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前提是多方保障。
目前高校的全日制在读博士所领国家助学金约为1200-1500元/月,而大部分博士的年龄在25岁以上,如果单靠补助难免要面对现实生活的经济压力。
并且,博士扩招后,学校人数必然上升,学校的宿舍、教学楼等设施却短期内难以随之改变。华南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应密曾分析,2000-2019年间,高校校舍建筑面积平均增幅仅为3.35%,这一数据低于研究生扩招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12.60%,导致各院校宿舍紧缺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高校为了缓解住宿压力,往往采用不为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专硕研究生、定向就业类别研究生提供住宿或缩短住宿时间等方式,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均有类似做法。
另外,当扩招的博士生毕业走向就业时,新一轮更为激烈的竞争又将展开,届时是否有匹配的市场条件接纳更多人就业……以上都是值得考量的潜在问题。
来源:青塔,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