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公布2025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含延续资助项目)项目资助结果。
据统计,2025年武汉大学共有5位老师获得“青A(原国家杰青)”项目资助。
其中,在生物医药领域,武汉大学4位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展现了武大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强大实力。
刘郑,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泰康生命医学中心/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本科(2004)和博士(2010)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随后在美国埃默里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并加入武汉大学开展独立工作。
目前课题组主要从事设计和开发新型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细胞力学成像方法,从单分子水平解析细胞力学信号传导特征,并揭示机械力在细胞迁移、肿瘤免疫等体系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相关成果以独立或最后通讯作者分别发表在Cell(2024)、Nature Methods(2023)、Nature Cell Biology(2021)等重要期刊,并获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支持(资助成果入选2024年基金委优秀资助成果年鉴)。
周宇,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与RNA生物学及病毒-细胞相互作用机制。1999年至200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学基地班获学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巴黎十一大学获生物信息与生物统计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与巴黎十一大学联合培养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计算机专业联合培养)。2009年7月至2015年5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5月起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7年至今任教授 。
周宇团队聚焦RNA转录终止调控机制、m6A修饰调控翻译机制及病毒侵染后RNA结构组学研究,开发了IGIA基因组注释工具和异质型数据整合平台。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Cell》《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解析亚洲棉转录组全景图谱、揭示m6A修饰通过IGF2BP3蛋白调控mRNA向P-body分流机制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RNA专业委员会委员 。
张振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湖北省神经精神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工作处副处长。
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2022年揭示Tau蛋白聚集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2023年开发帕金森病PET分子影像学标志物,首次实现该病早期影像学诊断;2025年发现α-突触核蛋白从肾脏向脑内传播促进帕金森病发生。 2025年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创新奖。
郭宇铮,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工业科学研究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中南医院教授,储能与新能源系系主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系,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导师英国皇家科学院与工程院双院院士John Robertson教授),曾先后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担任研究员。致力于微纳制造、半导体器件与器件协同设计、储能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发表SCI检索200论文余篇,通讯作者发表包括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一流刊物,被引用万余次。主持中组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南方电网、国家电网等多项基金,总金额达2000余万元。
张楹,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编辑工具的研发及基因编辑介导的细胞治疗。她于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并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5年加入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参与基因编辑技术临床研究,2018年回国后任职于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她揭示了DNA构象对基因编辑效率的影响,开发了新型核酸检测方法sPAMC,并在《Cell Stem Cell》《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文。作为中国侨联青年委员和武汉大学侨联常务副主席,她积极参与学术与社会活动 ,指导学生作品在学科美育活动中获奖 ,并获评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关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务院于1994年批准设立的专项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该基金用于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截止到2014年,“杰青基金”共分20个批次资助了3004人 ,“杰青基金”资助的学科数量由成立之初的36门扩展到后来的的67门 。
“杰青基金”资助人数从设立之初的每年资助50人到后来稳定在200人左右,再到2019年的300人左右,资助力度及覆盖学科数量都有大幅增加,资助范围面向全国,不针对某一领域或部门 ,而是涵盖了自然科学全部领域;因为“杰青”评选的公信力,以及已获得“杰青”资助的科学家所取得的斐然成就,所以“杰青”申请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
来源: 柔谷,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公布2025年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含延续资助项目)项目资助结果。
据统计,2025年武汉大学共有5位老师获得“青A(原国家杰青)”项目资助。
其中,在生物医药领域,武汉大学4位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展现了武大在生物科学研究领域的强大实力。
刘郑,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泰康生命医学中心/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本科(2004)和博士(2010)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随后在美国埃默里大学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入选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青年项目,并加入武汉大学开展独立工作。
目前课题组主要从事设计和开发新型基于DNA纳米技术的细胞力学成像方法,从单分子水平解析细胞力学信号传导特征,并揭示机械力在细胞迁移、肿瘤免疫等体系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相关成果以独立或最后通讯作者分别发表在Cell(2024)、Nature Methods(2023)、Nature Cell Biology(2021)等重要期刊,并获基金委“原创探索计划项目”支持(资助成果入选2024年基金委优秀资助成果年鉴)。
周宇,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与RNA生物学及病毒-细胞相互作用机制。1999年至2003年就读于武汉大学生物学基地班获学士学位,2004年赴法国巴黎十一大学获生物信息与生物统计学硕士学位,2005年9月至2008年12月在武汉大学与巴黎十一大学联合培养获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计算机专业联合培养)。2009年7月至2015年5月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15年5月起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2017年至今任教授 。
周宇团队聚焦RNA转录终止调控机制、m6A修饰调控翻译机制及病毒侵染后RNA结构组学研究,开发了IGIA基因组注释工具和异质型数据整合平台。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Cell》《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解析亚洲棉转录组全景图谱、揭示m6A修饰通过IGF2BP3蛋白调控mRNA向P-body分流机制 。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现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RNA专业委员会委员 。
张振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湖北省神经精神研究所副所长、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学位工作处副处长。
长期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2022年揭示Tau蛋白聚集机制,为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2023年开发帕金森病PET分子影像学标志物,首次实现该病早期影像学诊断;2025年发现α-突触核蛋白从肾脏向脑内传播促进帕金森病发生。 2025年获湖北省青年科技创新奖。
郭宇铮,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工业科学研究院、电气与自动化学院、中南医院教授,储能与新能源系系主任。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系,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导师英国皇家科学院与工程院双院院士John Robertson教授),曾先后在剑桥大学、哈佛大学担任研究员。致力于微纳制造、半导体器件与器件协同设计、储能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发表SCI检索200论文余篇,通讯作者发表包括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一流刊物,被引用万余次。主持中组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南方电网、国家电网等多项基金,总金额达2000余万元。
张楹,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因编辑工具的研发及基因编辑介导的细胞治疗。她于南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并曾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5年加入CRISPR Therapeutics公司参与基因编辑技术临床研究,2018年回国后任职于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她揭示了DNA构象对基因编辑效率的影响,开发了新型核酸检测方法sPAMC,并在《Cell Stem Cell》《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文。作为中国侨联青年委员和武汉大学侨联常务副主席,她积极参与学术与社会活动 ,指导学生作品在学科美育活动中获奖 ,并获评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
关于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国务院于1994年批准设立的专项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与管理。该基金用于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截止到2014年,“杰青基金”共分20个批次资助了3004人 ,“杰青基金”资助的学科数量由成立之初的36门扩展到后来的的67门 。
“杰青基金”资助人数从设立之初的每年资助50人到后来稳定在200人左右,再到2019年的300人左右,资助力度及覆盖学科数量都有大幅增加,资助范围面向全国,不针对某一领域或部门 ,而是涵盖了自然科学全部领域;因为“杰青”评选的公信力,以及已获得“杰青”资助的科学家所取得的斐然成就,所以“杰青”申请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
来源: 柔谷,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