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IEEE航空与电子系统协会(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Society, AESS)联合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天地往返高效运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航天液体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十一届机械工程与航空航天工程国际会议(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MEAE 2025)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界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及青年研究者参会。与会嘉宾围绕机械工程与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关键技术突破与工程应用实践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前沿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路径与未来发展趋势,旨在进一步推动国际学术合作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全球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发展。
10月18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王伟宗教授代表主办方发表欢迎致辞,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与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表示,MEAE会议为全球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期待与会代表以此为契机,加强沟通协作,深化科研合作,推动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
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昊教授代表会议委员会致辞,对大会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各承办单位、支持机构及参会代表的参与表示感谢,并强调大会在促进青年学者成长、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王伟宗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昊教授
在主旨报告环节,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约克大学朱正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胡庆雷教授、意大利萨尼奥大学Pasquale Daponte教授以及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Oskar J. Haidn教授应邀作大会主旨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董雷霆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桂海潮教授主持。报告内容覆盖航天工程、智能制造、精密测量与先进能源系统等多个前沿方向,展现了国际科研界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深度探索与跨学科协同成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航空航天技术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热流体力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未来发展将更加依赖多学科交叉与工程落地。
朱正宏教授报告《In-Space Additive Manufacturing》,聚焦空间增材制造(ISAM),探讨在轨或外星环境中利用增材制造实现航天器部件的原位制造,突破运载限制。朱教授重点分享其团队在微重力与真空条件下FDM与DED工艺的实验与建模成果,为空间结构的高精度制造提供技术参考。
胡庆雷教授报告《Intelligent Perception and Control for Spacecraft Proximity Operations with Non-Cooperative Targets》。围绕非合作目标航天器的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重点介绍在空间碎片清理与在轨服务任务中的语义识别、姿态测量、三维重建,以及基于强化学习的近距离控制策略。研究为未来航天器的自主操作与在轨交会对接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工程验证。
Pasquale Daponte教授报告《UAVs, Measurements and Precise Agriculture》,展示无人机测量在精密农业中的计量化新方法。其研究通过辐射补偿与不确定度分析,提高了NDVI等植被指数的精度与可靠性,为农业遥感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流程。
Oskar J. Haidn教授报告《Effects of Methane Impurities in Liquid Rocket Engine Cooling Channels》,探讨甲烷燃料火箭再生冷却通道中杂质对热管理的影响。研究强调在新一代高性能火箭设计中必须考虑燃料杂质对传热与结构安全的影响。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议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4场大会主旨报告外,大会共设置了8场特别分会、3场技术分会、1场线上分会,以及博士与博士后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和海报展示环节。会议议题广泛,涵盖航天制造与装配、飞行控制与优化、航天推进与燃烧工程、数字孪生与因果分析、遥感与智能感知等多个研究前沿,充分展现了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领域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
MEAE 2025大会的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机械工程与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为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了高水平平台。在全球航空航天技术加速演进、智能航天系统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MEAE持续发挥学术纽带与创新引擎的作用,汇聚多学科智慧,促进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应用的深度融合与落地转化。
2025年10月17日至19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IEEE航空与电子系统协会(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 Society, AESS)联合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天地往返高效运输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航天液体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航天器设计优化与动态模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第十一届机械工程与航空航天工程国际会议(The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erospace Engineering, MEAE 2025)在北京召开。
本次会议共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界的150余位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及青年研究者参会。与会嘉宾围绕机械工程与航空航天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关键技术突破与工程应用实践展开深入交流,探讨前沿成果向产业转化的路径与未来发展趋势,旨在进一步推动国际学术合作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助力全球航空航天科技创新发展。
10月18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王伟宗教授代表主办方发表欢迎致辞,对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与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与衷心感谢。他表示,MEAE会议为全球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期待与会代表以此为契机,加强沟通协作,深化科研合作,推动学科交叉与科技创新。
随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昊教授代表会议委员会致辞,对大会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对各承办单位、支持机构及参会代表的参与表示感谢,并强调大会在促进青年学者成长、推动产学研合作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王伟宗教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刘昊教授
在主旨报告环节,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约克大学朱正宏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胡庆雷教授、意大利萨尼奥大学Pasquale Daponte教授以及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Oskar J. Haidn教授应邀作大会主旨报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董雷霆教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桂海潮教授主持。报告内容覆盖航天工程、智能制造、精密测量与先进能源系统等多个前沿方向,展现了国际科研界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深度探索与跨学科协同成果。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随着航空航天技术与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热流体力学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未来发展将更加依赖多学科交叉与工程落地。
朱正宏教授报告《In-Space Additive Manufacturing》,聚焦空间增材制造(ISAM),探讨在轨或外星环境中利用增材制造实现航天器部件的原位制造,突破运载限制。朱教授重点分享其团队在微重力与真空条件下FDM与DED工艺的实验与建模成果,为空间结构的高精度制造提供技术参考。
胡庆雷教授报告《Intelligent Perception and Control for Spacecraft Proximity Operations with Non-Cooperative Targets》。围绕非合作目标航天器的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重点介绍在空间碎片清理与在轨服务任务中的语义识别、姿态测量、三维重建,以及基于强化学习的近距离控制策略。研究为未来航天器的自主操作与在轨交会对接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工程验证。
Pasquale Daponte教授报告《UAVs, Measurements and Precise Agriculture》,展示无人机测量在精密农业中的计量化新方法。其研究通过辐射补偿与不确定度分析,提高了NDVI等植被指数的精度与可靠性,为农业遥感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流程。
Oskar J. Haidn教授报告《Effects of Methane Impurities in Liquid Rocket Engine Cooling Channels》,探讨甲烷燃料火箭再生冷却通道中杂质对热管理的影响。研究强调在新一代高性能火箭设计中必须考虑燃料杂质对传热与结构安全的影响。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议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4场大会主旨报告外,大会共设置了8场特别分会、3场技术分会、1场线上分会,以及博士与博士后论坛、青年学者论坛和海报展示环节。会议议题广泛,涵盖航天制造与装配、飞行控制与优化、航天推进与燃烧工程、数字孪生与因果分析、遥感与智能感知等多个研究前沿,充分展现了航空航天与机械工程领域交叉融合的发展态势。
MEAE 2025大会的成功举办,集中展示了机械工程与航空航天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为推动国际学术交流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了高水平平台。在全球航空航天技术加速演进、智能航天系统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MEAE持续发挥学术纽带与创新引擎的作用,汇聚多学科智慧,促进新理论、新技术与新应用的深度融合与落地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