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围绕“新在何处”核心问题,解析南开以“三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之路。11月3日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总第2172期)以《锚定服务教育强国使命 深化“三新”建设系统升级》为题刊发专访报道。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南开以多学科发展优势为基础,紧扣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三新”重点领域,着力形成特色鲜明、各展所长的发展形态。
在介绍“新文科建设特色”时,陈雨露提到,南开大学直面“文科教育创新不足”的问题,学校以“主修精简夯基+辅修交叉促融”为核心,全面升级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为打破传统文科育人框架,首次明确试点将辅修专业修读纳入毕业基本要求,并对课程体系开展系统性重构:以“思政基础”“文理基础”“数智基础”三大模块为核心,搭建文科学生通识教育基础框架。从总体布局看,主修专业聚焦核心课程建设,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专业选修课学分与辅修学分的获取,学生可结合个人志趣与未来规划自主选修适配课程。通过在“主修+辅修”层面构建“文+文”“文+理”“文+工”“文+医”等多元交叉培养路径,切实提升学生运用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破解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文章介绍,南开大学“三新”建设将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与思维定式作为关键重点,在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实践等维度,系统性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路径与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增强学生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学校已正式发布并落地实施《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规划》《南开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
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以着力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以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重要抓手,形成以“新模式、新体系、新形态、新活力”为引领的新文科建设南开路径。
陈雨露还介绍,南开聚焦提升文科生知识宽度与就业竞争力,学校将重点打造系列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特色微专业,同时以超常规举措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深耕“拔尖—复合—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横向覆盖多学科交叉、纵向贯通本硕博阶段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以此切实打破文科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限,精准强化实战能力培养,显著提升文科生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方向的适配度。
面对社会上存在文科“学科成长空间有限”的观点,学校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牵引推动文科内涵式创新发展,以有组织科研为纽带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声音传播与国际话语权提升,推动文科研究范式转型与原创成果产出,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教材和经典教材,实现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
来源:南开大学、《瞭望》,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围绕“新在何处”核心问题,解析南开以“三新”建设引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之路。11月3日出版的《瞭望》新闻周刊(总第2172期)以《锚定服务教育强国使命 深化“三新”建设系统升级》为题刊发专访报道。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南开以多学科发展优势为基础,紧扣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三新”重点领域,着力形成特色鲜明、各展所长的发展形态。
在介绍“新文科建设特色”时,陈雨露提到,南开大学直面“文科教育创新不足”的问题,学校以“主修精简夯基+辅修交叉促融”为核心,全面升级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为打破传统文科育人框架,首次明确试点将辅修专业修读纳入毕业基本要求,并对课程体系开展系统性重构:以“思政基础”“文理基础”“数智基础”三大模块为核心,搭建文科学生通识教育基础框架。从总体布局看,主修专业聚焦核心课程建设,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专业选修课学分与辅修学分的获取,学生可结合个人志趣与未来规划自主选修适配课程。通过在“主修+辅修”层面构建“文+文”“文+理”“文+工”“文+医”等多元交叉培养路径,切实提升学生运用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破解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文章介绍,南开大学“三新”建设将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与思维定式作为关键重点,在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体系、科技创新实践等维度,系统性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路径与创新发展模式,着力增强学生解决跨学科复杂问题的能力。学校已正式发布并落地实施《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规划》《南开大学新工科建设规划》《南开大学新医科建设规划》。
南开大学新文科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在于以着力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以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重要抓手,形成以“新模式、新体系、新形态、新活力”为引领的新文科建设南开路径。
陈雨露还介绍,南开聚焦提升文科生知识宽度与就业竞争力,学校将重点打造系列新文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和特色微专业,同时以超常规举措培养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持续深耕“拔尖—复合—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横向覆盖多学科交叉、纵向贯通本硕博阶段的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以此切实打破文科生“知识结构单一”的局限,精准强化实战能力培养,显著提升文科生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产业发展方向的适配度。
面对社会上存在文科“学科成长空间有限”的观点,学校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为牵引推动文科内涵式创新发展,以有组织科研为纽带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中国声音传播与国际话语权提升,推动文科研究范式转型与原创成果产出,培育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教材和经典教材,实现科研与育人深度融合。
来源:南开大学、《瞭望》,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